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8·11”汇改七周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常态 市场主体行为更加理性

时间:2022-08-11 09:26:03

 

来源:证券日报

迄今为止,“8·11”汇改已经走过了七年。

七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调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当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已成常态,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愈发从容、淡定,市场主体行为更加理性、成熟。

汇率市场化改革仍在路上,步履不停。“8·11”汇改以来的经验表明,外汇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能够及时有效释放外部压力,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必须持续稳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更好发挥人民币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以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作为突破口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声明》(以下简称《声明》),揭开了“8·11”汇改的序幕。

将时间拨回此次汇改之前。2015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美国经济尚处于复苏过程中,市场预计美联储将在年内加息,导致美元持续走强。受资金外流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困扰,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大多经历了大幅贬值。尽管我国面临着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类似的压力,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仍然保持稳定。

数据显示,2014年7月份至2015年7月份,美元指数上涨了22%,同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反而升值了0.8%。另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14年7月份至2015年7月份,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4.3%和14.6%,这积累了一定人民币贬值压力。

实际上,自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基准汇率,对于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汇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8·11”汇改前的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偏离市场汇率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因此,亟须通过增强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加以调整,以免失衡过度累积。

在此背景下,“8·11”汇改启动。根据《声明》,为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自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上日收盘价作为定价基础的做法,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基准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提高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保持价格的连续性和透明度,提升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并拓宽了市场汇率的实际运行空间。

“以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作为突破口,更是抓住了提升汇率形成市场化整体水平的牛鼻子。”管涛如此评价。

在更多市场参与者、经济学家等人士看来,此次汇改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致力于使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的决心,而且实实在在的提升了市场化程度和汇率弹性,更与我国改革开放形成了逻辑上的自洽。

市场主体适应汇率波动的能力在提高

七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注重预期引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纵观这些年的变化,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认为,人民币汇率一改“8·11”汇改前的单边升贬值走势,转为双向波动,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3014元,最低为6.7898元,117个交易日中58个交易日升值、59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1.1%(731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1.0%(681点)。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较2021年末贬值5.0%、升值3.0%、升值5.8%、升值12.8%。

在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看来,“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自主性提高,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波动受美元等外部因素影响弱化,市场主体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提高。在金融开放程度扩大的背景下,虽然人民币走势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外部因素影响,但更多由国内经济基本面驱动。

王有鑫进一步表示,特别是2020年以来,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复苏、国内产业链顺畅运转,使得市场主体和国际投资者对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增强,人民币的独立走势特征更加明显,与美元之间的相关性下降,人民币的国际避险货币、投融资货币、储备货币功能不断强化。人民币保持相对稳定吸引跨境资本持续流入,既改善了外汇供求,也使得市场主体在市场剧烈波动时的“羊群效应”和恐慌购汇行为减少,降低了超调现象的发生,市场能够在短期波动后快速恢复。

“这些年来,企业越来越能适应汇率的双向波动,赌单边升值或贬值的明显减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汇率风险并从容应对。”赵庆明对《证券日报》表示,应对方式中最主要的就是运用外汇衍生品工具来对冲汇率风险。

从近几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到,企业套期保值比率不断上升,外汇市场参与者更趋理性。2020年企业套保比率为17.1%,较2019年上升2.7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企业利用远期和期权等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规模超过7500亿美元,同比增长29%,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同期结售汇增速,推动了企业套保比例提升到26%,比去年全年水平提高了4.1个百分点。”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这显示出市场主体汇率避险意识在增强,适应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能力在提高。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还将继续稳步深化

汇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目前来看仍是一项长期工作,需步步为营,扎实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在8月10日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要“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防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

站在“8·11”汇改七周年的时间节点上,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如何进一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

管涛认为,未来应从三方面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报价机制,提高中间价代表性;二是按照丰富交易产品、扩大交易主体、放松交易限制的“三位一体”思路,大力发展境内外汇市场;三是在制度上处理好金融开放与汇率选择的关系。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作为联系内外经济的纽带,汇率稳定将面临更多挑战。”王有鑫表示,汇率改革要在考虑经济承受力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防止汇率成为放大经济波动的来源。

王有鑫认为,在经济复苏稳定后,可在适当时机考虑进一步放松汇率波动幅度限制,不断优化中间价形成机制,更多地发挥汇率在外汇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保留汇率管理的自主权,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是清洁浮动,但清洁浮动并不意味着放弃管理,保留特殊情形下的管理手段,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汇率稳定乃至宏观经济金融稳定意义重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