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有效投资加码 新动能增长引擎升级
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作为重点领域建设任务之一,扩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受到关注。今年6月底,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扩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作为重点领域建设任务之一被重点提及。
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实现较快增长,新动能增长引擎作用持续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5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5%,今年以来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4.9%。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进一步扩大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的有效投资,着力提升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影响力、控制力与核心竞争力,将为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优化供给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稳增长增后劲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恢复性扩张。不过,虽然6月份制造业PMI回升,延续恢复态势,但数据显示,仍有49.3%的企业反映订单不足,市场需求偏弱依然是目前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出厂价格指数降至46.3%,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部分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经营压力较大。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既对当前稳增长有重要作用,又有利于优化未来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多重不利因素交织叠加,亟待我国持续扩大并逐步加强制造业有效投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刘帅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复杂严峻,逆全球化愈演愈烈,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华关键技术封锁变本加厉,全球高技术产业链与供应链脱钩断链风险显著增加。而实践反复证实,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刘帅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际,我国加快迈向制造业强国,同时兼顾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增长效应、就业创造效应与生态改善效应等多重目标,不仅不能过早地“去制造业化”,而且要进一步扩大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有效投资,在保持我国制造业比重在合理区间的同时,着力提升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供应链影响力、控制力与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制造业“双循环”奠定良好基础。
信贷政策支持高技术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近期,稳经济政策频出。其中,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大。在政策层面,央行不断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新设制造业信贷产品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如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规模,实施优惠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等。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制造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在疫情多点散发及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强的背景下,金融业应聚焦制造业强链补链和转型升级,不断创新产品服务、倾斜信贷资源,更好地支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金融对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起到重要支持作用。当前,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有较强的融资需求,但从实际融资情况来看,其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告诉本报记者,金融机构要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金融工具,多维度支持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尤其是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求。
娄飞鹏表示,从量的方面,要进一步满足制造业扩大投资的贷款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展传统抵押贷款的同时,要结合制造业的特点,创新性地提供针对性金融产品,提高信贷的可获得性。从价的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向实体经济让利,用好政策工具,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融资的成本。从效率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及时满足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求。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本报记者,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作为,提升金融服务供给水平,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提升金融风控水平,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有效满足制造业企业多层次、多元化融资需求,并加大对创新型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
专家表示,发挥金融在支持制造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