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全面启动和建设了一批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复合材料项目
材料被誉为制造业的“底盘”,身处各个产业链的最上游环节,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省突出抓工业提质增效,提升全产业链水平,全力在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新格局上取得新突破。
碳纤维,现代工业体系中的“黑黄金”,它以极高的复材强度和耐高温属性成为了“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用它加工出来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发电、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领域。
近年来,我省积极抢抓机遇,全面启动和建设了一批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复合材料项目。2021年9月,我省出台了《关于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从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创新引领、强化建链补链、保障要素供给、强化政策支撑5个方面制定了19条具体政策举措。
目前,我省拥有碳纤维原丝年产能6万吨,碳丝年产能2.5万吨,均居全国首位,产品规格涵盖大小丝束多个品种。以吉林化纤为龙头的吉林市,现有碳纤维研发及生产企业19户,其中规上企业12户,碳纤维下游制品4个系列10余种终端产品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吉林市经开区碳纤维产业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在吉林化纤的生产车间内,一缕缕雪白的碳纤维原丝如溪水般在丝道上涓涓流淌。在经历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碳化后,它们将蜕变为黝黑的碳纤维。吉林化纤湿法两步法原丝生产技术与工艺,工艺流程短,产品质量稳定,产量高,成本低,在国内尚属首创,打破了国际碳纤维巨头在原丝生产技术上的垄断。从雪白柔韧的原丝到黝黑坚硬的碳纤维,这便是新材料的魅力所在。
产业链条完整、集群效应显著,这是我省发展以碳纤维为首的新材料产业的独到优势。我省拥有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吉林化纤、吉林宝旌、长光宇航、吉林华阳、辽源市亿达碳业等多家重点企业,形成了“丙烯-丙烯腈-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及下游制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未来,我省将按照“终端应用引领、原丝碳丝支撑、复合材料协同”的路径,加快项目建设,加强复材和制品研发,推动规模跃升、技术迭代;强化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建立应用示范机制,持续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全力打造“中国碳纤维产业高地”。
发展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离不开新材料作为储能支撑。在中溢(吉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现场,工程部经理李庆军称,“截至目前,石墨化四车间基础基本完成,准备钢结构工程磨粉造粒车间包括设备基础正在打桩,设备已经进场,材料进场,剩余的成品处理及其他车间也在有序推进。”
该项目总投资20.36亿元,占地面积298亩,一期工程压型和焙烧两道工序已投入试生产;二期工程大直流石墨化三个车间、变电所、熟焦厂房、坩埚车间已完成砌筑工程,钢结构安装正在施工中。项目运营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
柳河县年产30万吨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和年产30万吨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及石墨制品项目,眼下正在加紧建设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占地面积1850亩,全部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项目主导产品为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石墨炭砖、石墨质坩埚,主要用于动力车电池,风、光伏发电储能电池、钢铁行业、消费电子产品中,可使再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碳排放量大幅降低。
硅藻土,一种建筑领域的新型环保材料,我国远景储量达20多亿吨,其中吉林省占比54.8%,而优质硅藻土资源则多集中于我省长白山地区,白山市更是素有“中国硅藻土之都”的美誉。
近年来,我省围绕硅藻土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建设省级及以上科技平台和机构4家,承担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1项、吉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累计取得专利、著作权100余项,成果转化45项。
在临江市一家硅藻土企业内,标准化厂房整齐划一,生产车间忙碌不停,园区一片热火朝天。据了解,该企业拥有两条国内先进的数字化封闭式回转窑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是目前国内产能最大、生产工艺水平最先进、数字自动化控制程度最高的硅藻土加工企业。该企业的硅藻土生活新型材料等产品,受到市场青睐,产值和利税逐年攀升。
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内的平安电能新材料智能制造国际合作产业园施工进展顺利。该产业园总投资70亿元,占地面积92万平方米,涵盖高端航空钛材料、高端陶瓷纤维及复合材料、中大型工业级旋翼无人机等新材料、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项目。其中,第一个开工的航空钛材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位于世界前列的高端钛材生产基地。
围绕风光发电、汽车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大国重器领域,我省还将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二氧化碳基材料、聚醚醚酮等新材料领域持续发力,用新材料的技术发展持续助推新能源、新装备产业腾飞,源源不断地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新兴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