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深化投资者信托产品风险认知 推动信托业务回归本源

时间:2022-03-21 09:26:51

 

来源:中国网财经

中国网财经3月21日讯(记者 燕山)近日,中信信托发布公告,宣布世茂深圳龙岗信托计划进入“观察期”;之后不久,重庆信托也宣布某涉及世茂的信托产品展期16个月。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观察期虽然不是明文规定处置方式,但却是信托公司站在投资者角度着想,努力化解问题资产的一种积极尝试。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房地产企业融资和再融资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信托行业风险不断积聚。据统计,2021年,信托行业共计披露风险项目282款,涉及金额达1495.18亿元,其中房地产信托全年违约规模达917.11亿元。今年1月信托违约事件13起,房地产信托违约涉及金额达55.79亿,排名第一,成为重灾区。

房地产行业作为传统信托业务主要的业务领域,在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信托行业的生存环境面临重大改变,部分信托行业的房地产项目频繁出现延期甚至是爆雷的情况。

各家信托公司在涉险项目处置、维护投资人利益上,并不是被动消极的“躺平”,而是使出浑身解数、各出奇招,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其实,在打破刚兑的政策背景下,无论是项目延期继续追偿,还是信托公司入局收购项目,均是信托公司积极主动的尝试。

但有些投资人并不完全理解信托公司做法,要求刚兑之声仍源源不绝。究其原因,一是信托十几年高速发展导致投资人对产品兑付有惯性认知,二是信托公司平时及产品推介期间投教工作不到位,三是信托的私募属性导致投资人质疑受托人是否尽职履职进行管理、诟病项目信息不透明等等。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2018年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意见》,又称“资管新规”)。《意见》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并且严格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要求,禁止资金池,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面对如此严格的监管禁令,凡是刚性兑付或者变相刚性兑付的行为,都被认为是违背监管要求。

盈科律师事务所信托律师李魏对中国网财经表示,刚兑和采取资金池方式,已经被明令禁止,既不合规、也不合法。投资人要理性看待各类金融产品,要充分正确地认知投资风险。在做资产配置时,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希望享受高收益而不愿意承受风险损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一位券商分析师对中国网财经表示,当前信托公司大部分项目的抵押资产是足额足值的,只是目前房地产行业形势不好,快速变现资产有一定困难。但只要资产质量足够好,终究能够化解风险。投资人要逐步适应打破刚兑,耐心等待信托资产处置。

信托研究员帅国让补充道,当前房地产行业风险还未完全出清,销售市场尚未恢复,仍存在不确定性的市场风险;叠加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当然,任何时期,特别是事前,投资者教育都必不可少,信托公司应将投教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资管新规落实下,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打破刚兑。

近些年,监管不断喊话打破刚兑,一直强调信托要回归本源。在此背景下,信托行业也在逐步加深对信托本源的思考。《信托法》规定: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本质是一种理财方式,是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安排,必然受到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的调节与影响。在中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体系内,刚性兑付已然不是信托本源应有之意,设置观察期、适当展期或延期、合理进行资产处置才是信托本源的有益探索。

中国经济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市场并不缺资金、也不缺项目,缺的是如何将资金与项目联合在一起的纽带。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老一套变相依赖信托公司隐性信用筹集资金进行投资的模式难以为继,这对信托行业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打破固有思维、如何引导投资人逐步适应市场的新变化,为企业的非标准化需求匹配真正合适的投资人,将是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没有人能预知观察期能走多久,也不知道信托行业转型终将走向何种方向,信托行业确实正在承受打破刚兑的阵痛。各家信托公司要坚守“立足信托本源、寻找解决问题终极路径”的理念,积极探索“信息更透明、沟通更密接、管理更尽责”的方式,也愿创新举措的星星之火,能带起更多的行业智慧,以更为透明、公正、尽责的理念推动探索出行业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包括信托公司在内,各金融企业应将投资者教育落到实处,向投资者充分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理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