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小支农力度增加,助力保就业护民生
张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根据央行近期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至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万亿元,同比增长27.3%,普惠小微授信户数4456万户,同比增长38%,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22个百分点;同期,涉农贷款余额4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央行的系列数据表明,小微企业和涉农经营主体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金融扶小支农成效持续显现,这对于在新的下行压力下稳定市场预期、稳住经济大盘具有积极作用。
小微企业和涉农经营主体是市场主体中的最基础元素,数量众多、领域广泛,承载了保就业护民生的重要功能,也是稳住经济大盘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自身天然的弱势地位,这些市场主体普遍抗风险能力弱,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也是它们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坎。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冲击,给这些市场主体带来比其他市场主体更大的经营困难。
稳住经济大盘,既要抓大,也要抓小,更要对小微企业和涉农经营主体等市场主体给予特别扶持,帮助其纾困解忧,渡过暂时难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扶小支农,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这也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升施策效能的应有之义。过去一年,作为货币政策的执行主体,央行多措并举,锚定稳住经济大盘这个主题,精准发力、精确滴灌,把扶小支农摆在金融工作的重要位置。
把更多资金“活水”向扶小支农引流。在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注重持续优化信贷结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2021年9月,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截至2021年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4967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为12351亿元,扶贫再贷款余额为1750亿元,再贴现余额为5903亿元,有效地引导了金融机构加大对扶小支农资金的投放力度。
金融扶小支农注重减负提效。为小微企业和涉农经营主体增强发展动能,结构性货币政策也积极做好“减法”。2021年,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3%,比2020年下降0.22个百分点,降幅大于企业贷款利率整体降幅,促进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12月,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此外,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等重点领域,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对象,扎实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
资金直达的货币政策工具放大金融支持力度。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是2021年中央部署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新型政策工具,有效减轻了小微企业阶段性还本付息压力,缓解了小微企业抵押品短缺、融资难问题,对稳企稳岗产生了积极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疫情、国际政经形势等各种风险挑战明显增多。面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提出了宏观政府、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等的施策方向,为进一步强化金融扶小支农力度提供了发力方向,从而有利于稳住经济大盘。
总体上,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资金进一步精准流向扶小支农上,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继续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同时,应注意货币政策与财政、就业、投资等政策的密切配合,既发挥各自优势,有所侧重,又体现集成效应,形成政策合力,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催生小微企业和涉农经营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责任编辑:华章 乐水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