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转向、利率受限 持牌消金多面迎考
有人说,2021年是消金行业大变的一年。教育、医美等场景遇挫,24%利率红线压顶,各路巨头相继入场,信息“断直连”压力仍存……如今行业战局再变,从“流量”时代到“留量”时代,多面临考的新老机构又将如何应变?
高压监管
回顾消费金融2021年,第一个关键词仍是严监管。
开年1月,消费金融行业便首次迎来监管评级规定。银保监会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中指出,根据公司治理与内控、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专业服务质量、信息科技管理等,对机构强化分类监管,其中风险过高的机构,不乏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除了分类监管外,震慑行业的还有贷款利率整顿。
一方面,在贷款利率披露上,央行发布公告要求,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包括在网站、App、宣传海报等渠道营销时,也应以明显的方式展示。另一方面,在利率上限上,监管部门要求消金机构降低利率,而个人贷款年化利率控制在24%以内的这道红线,也成为了横亘在不少消金机构面前的一道坎。
例如,北京商报记者就亲测发现,监管发文后,仍有部分机构未在营销渠道明显披露年化利率。另外,在利率红线上,尽管机构自营新增业务控制在年化利率24%以内,但不少平台合作业务利率仍高于24%红线。
正如一消费金融公司从业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我司自营新增业务年化利率均控制在年化24%以内,与外部平台合作业务的利率调整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将在监管要求的时间期限提前完成”。该人士还说,公司的业务规划已经把逐步降低利率水平和提升客户满意度作为经营目标之一,主要通过提升资产质量控制风险成本和压降运营成本来加以实现,确保符合监管导向要求。
此外,与消金行业紧密相连的助贷行业也迎大变。
一则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全面“断直连”的通知,除了在助贷圈里炸开锅外,此监管措施也将对消金业务模式带来冲击。北京商报记者多次调查发现,目前不少网络平台贷款业务中,与消费金融等资金方共享个人信息的现象极为普遍。后续各方如何厘清各自权责、理顺业务结构,仍是一道待考题。
“严监管持续,尤其是对中尾部机构来说,将更考验风控能力和科技水平。”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24%年化利率大限下,从负债端来看,持牌消金机构将寻求更低的资金成本以保持息差水平,另从客群定位来看,更多机构或将采取客群上浮战略,优质客群的争夺战将进一步加剧。
另从行业格局来看,苏筱芮指出,严监管之下,原先客群下沉、业务粗放的机构将越发艰难,此外,助贷业务模式面临利率与信息“断直连”的双重夹击亦将面临大考。在她看来,机构一方面需要及时“补血”;另一方面,此前偏好高风险客群的机构或需调整目标客群,在更为优质的客群方面寻求掘金机会。此外还需要通过各类途径实施降本增效,由此消金市场竞争将变得更为激烈。
场景转向
严监管之下,2021年消费金融青睐的部分分期场景也有了转向,继租房贷后,教育贷、医美贷同样被戴上“紧箍”。
一方面是不少机构曾大力布局的教育分期场景。受2021年7月印发的“双减”政策影响,校外教育培训行业进入“冰封期”,依附其而生的教育贷款需求迅速萎缩,相关机构业务规模迎来“断崖式”下降。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谈及教育贷,不少消金机构三缄其口,哪怕之前曾经大张旗鼓张罗教育贷的机构,也纷纷撇清关系。
另一方面,“医美贷”也迎来全方位重拳整顿。其中,多部委联合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紧接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要求金融机构不与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开展合作;此后,上交所、深交所再次禁止“医美贷”进入ABS基础资产池;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停止播出“美容贷”及类似广告;另外,公安部也发布通知,严打借“医美贷”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重拳之下,不少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医美贷产品停摆。
“2021年教育贷、医美贷等场景遇挫主要是线下场景出现的风险,对于布局线下业务的机构而言影响较大。”苏筱芮说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则进一步指出,相对于教育、医美等强监管场景,后续,从业机构或可更加关注3C、家装等与实体经济发展、居民消费升级等相关的场景开发和经营。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机构向新的场景发力。正如苏宁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不管是教育贷还是医美贷的收紧,都是强监管之下,国家为了促进行业生态健康有序发展的积极举措。目前,机构继续对电商消费场景提供消费金融服务,家电、3C等消费场景依然是购物贷的主流场景。
另外,该人士还补充,随着绿色金融和碳中和事业的推进,消费场景将不断提档升级,因此消费金融新场景也可能向“绿色智能产品”等新消费领域引导。
如何应变
除了严监管、新场景外,让不少消金行业人员感触最深的,还有强竞争。
2021年,蚂蚁、平安、小米等巨头旗下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开业,不少银行等金融机构着力拓展消费金融业务,原持有网络小贷牌照展业的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转入消金赛道,各路入场者“虎视眈眈”,无疑加剧了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
“我们这一年都在埋头做项目工作,偶尔一抬头,大佬们都入场了,也是压力山大。”一消金从业人士就向北京商报记者无奈地说道,今年巨头入场,无疑加剧了行业竞争,再加上利率要压降,在他看来,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数字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强竞争下,马上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同样强调了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该人士说道,“我们目前就在发力全线上化、智能化服务、零物理网点的轻资产模式,为了让零售金融更加灵活高效地‘轻装上阵’,通过多场景智能获客,并形成了多元化、全场景、高效触达用户的自主开放获客模式,也是通过这一点,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了边际运营成本”。
除此之外,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包括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尚诚消费金融等公司也在纷纷发力线上化改造,包括丰富数据中台功能、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善系统平台架构等。
在苏筱芮看来,如今,消费金融行业已从“流量”时代到“留量”时代,后续,公司首先要关注市场消费需求,贴合实际设计出对金融消费者便捷、实用的产品;其次要通过优化客户体验、改进App功能等方式实现用户留存,还需要关注合规工作;此外,在竞争力构建方面,寻求商业可持续的优质场景成为消费金融下半场竞争的关键能力,机构既需要关注场景方的资质审核与把控,结合场景特点设计出相应产品,也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生态圈的构造聚合各方资源,打造出留存用户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