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中国冷链物流迎来发展新机遇

时间:2021-12-20 19:04:54

 

来源:国际商报

关于《“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江波介绍,规划结合中国国情和冷链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实际,围绕“6+1”重点品类,包括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生鲜食品,以及疫苗等医药产品,聚焦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突出瓶颈和痛点难点卡点问题,对“十四五”时期冷链物流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指引。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智库专家洪涛表示,规划从顶层设计出发,考虑了全局性,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也要考虑协调性。“冷链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各部门间如果无法相互协调与配合,就不可能产生效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要注意避免大而全小而全。”洪涛直言,中国冷链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并不缺资源,而是缺整合。“在新时期,我们应避免冷链物流的趋同投资、重复建设,应注重冷链物流的体系建设、系统建设,从而使其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补齐冷链短板,助农产品“鲜”行

农产品流通关乎基础民生保障,在保供稳价、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中,不少内容涉及促进农产品上行和高品质生鲜消费品下行等相关任务,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任督二脉”将被打通,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商务部始终高度重视流通领域冷链发展工作。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李刚表示,截至目前,商务部已累计支持新增冷库库容600余万吨,全国超过70%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链设施。

“尽管已取得明显进步,但中国与发达国家80%——100%的平均冷链流通率、5%以下的腐损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冷链物流缺的是链条、体系。”洪涛直言,当前农产品物流面临的问题是“成本高、效益低、服务差”。

针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及成本等痛点,规划提出“到2025年,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的目标。

上述目标如何实现?“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消费能力,让农民和市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振兴和发展县域商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李刚表示,商务部将加快补齐冷链设施短板作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

洪涛则从政策引导角度提出建议。他认为,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是提升农产品冷链流通率的关键。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性建设,强化引导性投资、示范性投资。同时,要重视科技创新,引导推广新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的应用;进一步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科技,使信息渠道、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更加科学、准确、安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信息预警体系,提高市场调控和公共信息服务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等。

科技赋能,未来的冷链物流更智慧

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离不开创新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冷链物流全流程创新,其中包括提高智能化发展水平。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推动冷链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强冷链智能技术装备应用。

“冷链物流行业规模的扩大、发展质量的提高、创新步伐的加快、市场主体的增长、基础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科技的贡献。”洪涛表示,根据规划,到2025年,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这就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冷链物流向智能化以及数字化、绿色化发展。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亦表示,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建设需要提升智能化水平,如加强冷链物流体系信息化转型,运用专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来建立物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档案,科学地整合生产、分销、仓储运输、配送等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提高整体效率,实现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一体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有关市场主体已在推动冷链物流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当前中国冷链物流发展还需着力提升设施设备技术水平,健全全程温控体系,优化运输组织模式。”京东冷链规划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确保生鲜产品快速、安全抵达消费者餐桌,京东冷链致力于打造一站式冷链服务平台,基于机器人、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构建供应链业务与数据平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技术标准的建立及效率的提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