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计划2030年消除丙肝靠什么?哪些企业将受益?

时间:2021-10-15 19:04:06

 

来源:互联网

9月15日,国家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该方案旨在加强我国丙肝防治工作,不断降低丙肝流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

据权威数据统计,我国感染丙肝患者总人数约1,000万人,完成世卫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目标需要多方共同配合。国内医药企业已成功研制出治愈药物,为完成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

计划2030消除丙肝 现有患者逾1000万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HC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呈全球流行趋势,具有高隐匿、低认知、低诊疗率的特点。丙肝属于重大传染病,但症状较为隐匿,丙肝感染导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将会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所以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十分值得关注。

世卫组织2016年提出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我国也一直较为重视丙肝的防治工作,早在2017年10月,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年)》,对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进行了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发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数据显示,我国1-59岁人群抗HCV阳性率为0.43%,由此推算,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者约560万例,如加上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的HCV感染者,合计约有1,000万例。同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新发报告丙肝患者超过20万例/年。

根据工作方案行动目标,计划到2030年,全国大众人群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较2020年提高20%,新报告抗体阳性者的核酸检测率达95%以上,符合治疗条件的慢性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率达80%以上,专业人员接受丙肝相关内容培训比例达100%。本次工作方案的发布,明确了具体工作细化方案,我国消除丙肝将再次加速。

需多方配合 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我国属于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但患者主要分布在基层,诊断率、治疗率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推动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方面,需要加大筛查力度。根据中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布特点,只有直达基层的筛查、诊疗,才能大幅提高中国的丙肝用药覆盖率,从而更加全面的让更多丙肝患者彻底治愈。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保证治疗药物供应得到保障也十分有必要。国家药监局继续将丙肝药物纳入优先审批通道;国家医保局则将更多丙肝药物纳入医保目录。

治愈药物的成功研制,则解除了最关键的限制因素。有了治愈丙肝的药物,才为2030消除丙肝奠定了基础。在丙肝药物的研发方面,我国医药企业也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已有国产丙肝治愈药物获批上市。

近年来,丙肝的直接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NS3/4A蛋白酶抑制剂、NS5A抑制剂、NS5B聚合酶抑制剂)已陆续在我国上市,主流丙肝治疗方法已经从“PR疗法”逐步转为口服加注射的“PR+DAAs疗法”以及“DAAs口服疗法”。口服治疗更为便捷,副作用大幅降低,疗程显著缩短,治愈率大幅提升。据了解,目前共有10余种丙肝DAA治疗药物在中国获批,主要厂家有BMS、吉利德、艾伯维、默沙东和凯因科技。

“DAAs口服疗法”中泛基因型方案具有无需基因检测、无需联用其他药品、疗程普遍较短等优点,是目前丙肝治疗的主流方案。“泛基因型全口服药物组合治疗是更适合中国丙肝患者的治疗方案,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诊所条件不一致,对丙型肝炎诊断和监测的条件不一样。泛基因型方案不需要做基因型检测,全程口服,临床治愈率可以达到97%。”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肝胆胰中心主任魏来教授指出,泛基因型口服药物为我国丙肝患者提供了更方便的治疗方案。

国内可提供丙肝治疗方案的企业屈指可数,主要为跨国药企及国内细分行业创新药企。当前可提供泛基因型全口服药物治疗方案的药企仅吉利德、艾伯维两家,但因推广未全面深入基层的原因,仍难以提升国内丙肝诊疗率。2019年、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纳入默沙东择必达®、吉利德夏帆宁®至丙肝基因1b型组,吉利德丙通沙®、凯因科技凯力唯®至丙肝基因非1b型组,增加了丙肝治愈药物的可及性。凯因科技是国内首家成功开发出丙肝高治愈率泛基因型全口服系列药物的医药企业,未来也将成为我国丙肝消除的重要力量,其丙肝药物无疑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治愈药物纳入医保,我国已具备开展消除丙肝的条件,《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的发布将加速进程,我国有望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之目标,而可提供治愈药物的药企如吉利德、凯因科技参与其中或将收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