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巨重西瓜卖不动 镇政府联动淘菜菜帮销
上午,老陈刚刚送走了淘菜菜的工作人员,妻子已经准备好午饭,中午四个菜,炒丝瓜、西红柿炒鸡蛋、红烧豆腐,炒南瓜。
当然,饭后要吃几块自己亲手种的西瓜。
陈本杰家住在重庆市南川区福寿镇打鼓村,夫妻俩种了130亩地的西瓜。老陈种的西瓜大、甜、沙,平均三四十斤一个,但是今年却很不好卖。
现在西瓜已经快下市了,才联系上淘菜菜。
“今年联系晚了,要是早点联系上就好了。”老陈说,这样既能知道消费者的心思,也能多一条销售渠道。
开荒130亩,今年亏损10万元
福寿西瓜本身在重庆南川就小有名气,老陈更是种瓜能手。从2008年至今,夫妻俩凭借自己的双手,在荒坡上开出了130亩瓜田,这两年政府也对田间的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补贴。
“这么多年开荒还有七七八八的投入至少有20万元了。”老陈说,资金投入是一方面,辛勤劳动是另一方面。
从4月份开始西瓜播种、移栽、病虫害防治、修剪理藤......一直到8月初成熟采摘,这一道道田间管理对夫妻俩来说虽然繁重,但有条不紊。而且老陈的瓜田朝西,夏日成熟期的西瓜光照充足,这样才能种出来又大、又甜、又沙的西瓜。
所有的投入都是为了一个好收成,今年的收成不错,没有辜负夫妻俩被晒得黝黑的皮肤,老陈估计一亩地大约六七千斤。
但西瓜上市之后,老陈却高兴不起来。“西瓜卖不上价格、大瓜卖不掉。”老陈说,增产不增收,预计至少要亏10万元。
8月中旬,遭遇西瓜销售难题的老陈在镇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下和阿里社区电商淘菜菜第一次见面,当天,淘菜菜的工作人员也来到了田间地头。
大西瓜卖不掉、卖不上价
“今年8月初开始摘瓜,开始能卖到1元/斤,现在一斤只有三毛、五毛。”
老陈说这130亩地,总共至少能产出七八十万斤西瓜,贩子上门收购,都嫌老陈的瓜大了,只卖小瓜、不卖大的,“大的没人要,全部都烂在田里了。”
老陈估计,大概有20万斤烂掉了,算下来就是三成损耗。摘瓜的人工费要70元/天,既然大瓜卖不掉,不如烂在田里。
老陈总结了今年的教训:一是没有选好品种,现在消费者喜欢买小一点的西瓜,一家几口人就吃掉了,既新鲜又不浪费。二是销路不畅,今年因为疫情的反复,本地游客采摘、外地销售都受到了影响。
这十来天,淘菜菜来了三趟,因为这些原因也不能大量成交。今天,淘菜菜来看过之后,采购了老陈的一部分大西瓜,老陈说:“卖一点算一点,以后要常给他们联系,听听他们的意见。”
老陈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这其中既有今年突发疫情反复造成的销售困难,更是农产品领域由来依旧的普遍问题:产销脱节,农民对市场需求不了解,导致卖不上价、卖不掉甚至烂在地里。这些最终的结果是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损耗大。
理论上,如果打通农产品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让农民更好的融入供应链,就能以销优产。
以销优产,向前看
这是淘菜菜的采购小二高悦第三次来老陈的瓜地,因为老陈的西瓜进入收获尾期,又遇连续阴雨,无法大量采购。
但他们启动了社群推广措施,向重庆本地多个“社区团长”推荐了老陈的西瓜。此外,淘菜菜还把老陈的130亩瓜田纳入到了阿里社区电商基地直采计划中。长期看,希望淘菜菜能帮助带动老陈的种植以销优产。”
淘菜菜通过集合社区居民的需求订单,集中采购供应,推动产业带中小企业和农产品基地深度融入供应链。具体到农产品,淘菜菜希望用更确定的市场需求匹配到农户种植,推动农产品上行规模,提高生鲜农产品的线上渗透率。实现以销优产,农民增收。
近期,秭归脐橙、屏山县茵红李、蒲江猕猴桃等生鲜农产品在淘菜菜均获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
今年的西瓜季即将结束,得失已成定局,老陈开始准备下一步的事情了。
“没工夫去后悔,既然已经做了,就往前看。”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失,老陈的态度是后面努力做好,找补回来。他准备出去走走看看、取取经,确定下一步种什么、怎么种。
老陈说,市场信息和农业技术一个都不能少。
(图片由阿里淘菜菜授权中国网财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