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贸会推动全球服务贸易迈入新境界
董少鹏 《证券日报》副总编、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已经落幕,这是中国为稳定全球贸易增长、推动各国合作的又一次积极贡献。笔者应邀主持了其中一场专题论坛,通过会场内外交流,明显感受到国人的“国家自信”在逐步增强,即对国家经济政策认同度高,对统筹内外资源、促进国内外共同发展有信心。相信服贸会的“辐射效应”将会逐步显现。
的确,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各类企业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到居民个人,视野早已打开,在开放状态下实现更好发展已是共识。中国主动搭建服贸会等国际化的创新务实平台,为各国贸易合作提供便利、打开空间,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胸怀,彰显了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负责任的态度。
本届服贸会达成各类成果1672个,7364家境内外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占21%,比上届提高了12个百分点。参与办展办会的境外国家和地区116个,国际组织21家,驻华使馆74家。在中国倡导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本届服贸会上相关企业发布了碳中和、金融科技、医疗健康方面的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新成果,展现了“服务贸易与创新同行”的特质。
近年来,中国搭建的对外合作平台实现矩阵化,北京的服贸会打造升级版,广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进一步优化,上海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高起点推进。同时,海南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也初具规模。此外,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平台也在相应领域和层级上继续发挥作用。
在全球疫情继续蔓延、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如何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激发经济贸易新动力,是当前极为重要的课题。2020年全球贸易总额下降了9%左右,其中服务贸易额下降了19.8%。中国作为大国,连续多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30%左右,无疑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我们主动加强和各国的合作,将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外溢”与全球市场向中国市场的“流动”结合起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巩固、升级、优化,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稳定发展有利。中国要进一步用好服贸会等平台,促进中外贸易升级发展,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2012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长7.8%,高出全球增速约3. 7个百分点。这是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结构性问题,主要是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相对较大,而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相对小。近年来增长较快的是,以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为代表的服务贸易。为了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从2016年开始,国家部署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今年8月26日,《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正式实施,主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意在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普惠化,促进“中国服务”与“全球高水平服务”对接,实现共赢。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短板是明显的,主要是金融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出口偏弱。对此,既要客观看待,保持进取精神,也要坚持务实作风,发挥自身既有优势,加快打造新的优势。无论金融、教育还是医疗,都要在满足本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居民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出口。要把促进金融服务出口放在相对优先的位置,要继续按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夯实制度基础、创新服务和机制的思路,促进中外合作,推进中国金融服务走出去;教育服务要与文化服务结合起来,推动相关服务出口的产品化、平台化、本地化,满足境外居民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需求,促进中外文化、教育融通;医疗服务等短板还需要进一步累积势能,逐步形成差异化的优势。今年以来与新冠疫苗相关的服务贸易就是很好的例子。
服务贸易是双向的,我们欢迎境外优质服务进入中国,为中国居民高品质生活、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境外企业、研发机构也可以在中国大市场获得相应的回报。在服贸会闭幕后,“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的组建工作已在积极推进。该机构将作为服务贸易主体交流合作、标准规则制定、创新发展的新平台,推动全球服务贸易迈入新境界。(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