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促进共同富裕,中国为何重视“三次分配”?

2021-08-20 13:59: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电 (王恩博 王曦苇)中央财经委员会近日召开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会议提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这场重磅会议提及的“三次分配”是什么?做好三次分配,对中国促进共同富裕意味着什么?

此前,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向中新社记者指出,第三次分配主要是针对收入过高群体,鼓励他们参与一些慈善性事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将其来源于社会积累的财富回报给社会,用于促进社会发展。

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特点,同时也互为补充。

贾若祥表示,随着中国的社会财富蛋糕不断做大,自然也出现了一些高收入群体。在此背景下,通过第三次分配鼓励高收入群体投入慈善和民众救助等事业中,将对促进共同富裕起到很好的补充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

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对于促进共同富裕作用,需要尊重其特点和发展规律,健全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自2016年慈善法实施以来,中国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公益慈善领域的政策文件,促进相关事业规范化、可持续发展。随后出台的民法典,又进一步对公益慈善活动进行了细致、明确的指导和规定,被认为将该事业发展带入全新时代。

此次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到,“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

贾若祥认为,构建三次分配的制度体系,可以从财税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应扶持性政策,进一步加大企业和居民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税收抵扣力度,降低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成本,鼓励更多高收入人群和企业参与相关事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慈善和公益事业的生命在于公信力,而公信力来源于公开透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梁朋撰文指出,要加强对慈善和公益组织和活动的评估监督,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社会舆论监督多方协同的监督机制,推进规范化、法治化、专业化发展。

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情况下,中国将形成何种分配结构?此次会议给出答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坦言,当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确实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现象,这是时代的产物。未来中国讲好“共同富裕”的故事,要缩小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社会居民收入差距,向更加公平的发展格局迈进。

“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是最理想的分配结构,不只中国,所有国家都在追求这种结构。”在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看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壮大中产阶级。他预计,未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将想方设法让经济增量向此倾斜,逐渐培育出规模更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但苏剑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要让高收入阶层消失,否则橄榄型分配结构就将变成“圆柱型”,“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