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先烈对话,品味信仰人生
中国网评论员 王鑫
你会不会感觉自己的人生太过平淡无奇?是不是总有些不如意让你垂头丧气?各种内卷带来的焦虑是否让你选择了躺平?何不静下心来去跨越时空与先烈对话。虽时殊事异,但其精神与思想,却依然值得今人深思。
少些功利,多些奉献,大情怀才能有大满足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有一片美丽的草原——金银滩。今时今日,如果有幸能去一趟金银滩,那里的美景绝对会让你放在快门键上的手不舍得放开,你会惊讶于自己那种对美景的贪婪。就是在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上,曾经有着这样一些人,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创造了一个个传奇与神话般的故事。
说到221,也许你一头雾水,但是说到原子弹、氢弹,那么肯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21就是原子弹与氢弹设计研发的基地代号,而造就它的,是一群有大情怀的人。
221基地是国营221厂旧址,对外掩护名称是“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青海矿区”。221基地始建于1958年,今日的金银滩看似美丽,基础设施也相当完善,但是,在那个年代,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海拔3050米至3690米,紫外线强,高寒缺氧,氧气含量比平原少了近1/3,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空气干燥,气压低,水烧到80 摄氏度就沸腾,一年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春、秋两季时还有大风和沙尘暴。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221基地的创业者们怀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和高贵品质,在金银滩草原上用青春、热血和聪明才智谱写了一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壮丽史诗。在这批人中,不乏时任二机部九局局长,后任核武器研究所所长、二机部副部长的李觉这样的领导人物。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没有任何利己思想,仅仅靠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这样崇高的大情怀投身时代洪流。时至今日,已经退休的陈福良、许震贵等221厂老人,在回忆自己的那段岁月时,都充满着激动与满足。
少费心零碎,多登高望远,大格局才能有大前途
在221基地生活和工作的人有很多,有一些人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像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人都是解密之后才被大家所熟知,而更多的人则是从始至终都是默默无闻。在上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他们隐姓埋名地在偏远的金银滩为国奉献了数十年的光阴。
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而且外部环境也复杂危险,西方国家不时对我国进行核威胁与核讹诈。在国家的号召下,一批批科学家投身到了祖国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当中。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王淦昌毅然断绝一切海外关系,改名王京,隐姓埋名17年;郭永怀亲手烧掉自己珍贵的研究手稿和讲稿,放弃自己在国外优渥的生活,变卖家产回国参与原子弹研究......这样的故事在221基地,并不算鲜见。
那一句句豪言壮语是如此的振聋发聩,王淦昌的“我愿以身许国”、彭桓武的“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邓稼先的“我的生命就奉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了它死也值得。”是他们的无私,让我国打破了美国讥笑中国“有弹无枪”的局面,使中国有了实战的核武器。1966年7月1日,我国进一步创建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2015年12月31日更为火箭军)。这是新中国为应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做出的历史性选择,这也标志着卫国长剑的铸成。
来到金银滩,满眼尽皆是画意,回首处处有余情。那些为国铸剑舍生忘死的先烈们,那样的大格局,那种为信仰而活的人生,让人敬佩,让人羡慕,更让人躬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