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碳中和”银行还有多少牌可以打
随着“2060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绿色金融迎来了高光时刻。作为实践绿色金融的“主力军”,银行业务涉“碳”步伐不断加大。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引导资源向绿色产业倾斜,相关业务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引发市场关注。
银行业务涉“碳”步伐不断加大,在政策号召下,债券承销及发行、结构性存款挂钩“碳中和债”等动作纷纷开展。近日,国家开发银行宣布2021年安排发放1000亿元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在“碳中和债”发行及承销方面,银行间的暗战早已展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债券有92只,其中,由银行机构作为主承销商的债券就有50只,发行金额超过640亿元。与此同时,多家银行也发行了相关主题债券。
银行积极发行及承销“碳中和”债券
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这家政策性银行5000亿元专项贷款已在路上。6月9日,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已制定《支持能源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间设立总规模为5000亿元(等值人民币,含外汇)的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贷款,其中2021年安排发放1000亿元,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在银行业务层面,“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关键热词。根据重庆农商行6月7日公告,该行3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于6月3日簿记建档,并于6月7日发行完毕。发行债券分为“21重庆农商绿色金融债01”“21重庆农商绿色金融债02”两期,合计发行规模为30亿元。其中,发行规模10亿元的“21重庆农商绿色金融债01”是专用于发放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贷款项目,为西部地区首单专用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绿色金融债券。
而在重庆农商行之前,多家银行已发行相关债券。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向全球投资人发行首单三年期200亿元“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利率3.07%;兴业银行日前发行境外“碳中和”主题债券,6月3日,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在国际资本市场完成两单中期票据的簿记和定价,包括3年期美元品种和3年期港元品种,合计募集资金9.22亿等值美元。
除积极发行相关债券外,银行承销“碳中和债”更是热情爆棚。继2月8日全国首批6只“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后,相关债券发行快速增长,数据统计显示,截至6月9日,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债券有92只,发行金额超过1064亿元。其中,由银行机构作为主承销商的债券就有50只,发行金额超过640亿元。
结构性存款、理财紧贴“碳达峰”“碳中和”主题
除积极发行及承销碳中和债,多家银行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也纷纷与该主题挂钩。6月3日,上海银行成功发行面向企业客户的挂钩“碳中和”债券指数的结构性存款产品,该产品以上海清算所编制的“碳中和”债券全收益指数为标的,产品实际收益率与存续期间的债券指数表现挂钩,实现清洁浮动。
稍早前,兴业银行也发布了挂钩上海清算所“碳中和”债券指数的结构性存款。根据上海清算所发布的公告,该“碳中和”债券指数以募集资金用途符合国内外主要绿色债券标准指南并具备“碳减排”效益,符合“碳中和”目标的公开募集债券为样本券,跟踪其价格走势,可作为投资“碳中和”债券的业绩比较基准和投资标的。
另外,中信银行也曾发行挂钩“碳中和”利率债结构性存款产品,该产品挂钩标的为3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2021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属于政策性金融债。据了解,该债券是我国首只获得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的“碳中和”绿色债券,发行利率为3.07%,所募资金将用于风电、光伏等“碳减排”项目。
与此同时,理财子公司也不甘示弱。例如,中银理财发行了市场首批以“碳达峰”为主题的理财产品,该产品以权益类资产为配置主线,重点挖掘节能减排、新能源、环保、绿色消费等细分行业龙头的投资机遇。
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看来,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经济发展时代的来临,银行布局相关业务并推出主题产品,不仅能够助力企业转型,而且能够使银行资产收益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认为,银行可以通过更加严格的采购标准,加大自身营运减排的力度,可以用银行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传播低碳的理念。同时,银行作为资金交易中的参与者,可以在资金价格和准入的过程中把低碳、碳排放要求放入,对于利益相关方低碳的转型有所帮助。
投资中尤需冷静理性
“绿色低碳转型需要两条腿走路,需要高度警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日前,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等嘉宾对于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议题展开讨论。
“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的测算,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大概在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要3.75万亿元至7.5万亿元,巨量的资金需求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刘桂平提示,这个时候我们尤其需要冷静,需要理性,需要高度警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而对于相关业务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王红英认为,目前银行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技术是缺乏了解的,对企业能否真正做到“碳达峰”“碳中和”的持续性发展也缺乏专业判断,所以未来相关金融产品收益的不确定性会很强。因此建议银行在开展业务前,要对所涉及的产业进行充分调研。王红英表示,“未来碳中和产品的发展应该说是前景广阔,长期来看会有稳健甚至不排除爆发性的增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