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昆山第一,从“不必然”到“必然”

2021-06-03 16:52: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站在江苏省昆山市区的金鹰大厦最高处眺望,931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大部分可见,东眺上海、西望苏州,昆山杜克大学青年学生们三五成群漫步于祖冲之路上,密密麻麻的青年职工一群群涌进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在这座于秦朝时设县、距今2200余年的江南小城里,古韵与现代完美融合,“开放气质”尽显。

设立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成立全国第一个县级市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全国县市级第一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在撤县设市的32年间,昆山连续17年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榜首,近15万青年人才聚集于此,闯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昆山之路”。

“昆山是开放型经济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模范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作为最早一批来到昆山的台商,沪士电子(昆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李明贵用5个关键词勾勒出昆山的“开放气质”——改革开放、临沪先锋、台资高地、青年人才、重商亲商。

“半路拦截”初代台商

傍晚五六点,随着台企青年职工人群涌入,慧聚夜市热闹起来,沉浸式台湾街区、80多种两岸美食、台湾腔普通话和闽南语此起彼伏,这让李明贵常常忘了自己身在距离台湾近千公里的江南水乡。

“刚开始根本不知道这个地方,只是到上海、苏州考察时路过,结果就受到热情邀请。”在李明贵这样的初代台商以及外商印象里,他们是被“半路拦截”到昆山的。

上世纪80年代,昆山还是一个靠单一农业经济发展的穷县,马路两边全是农田,晚上8点后就无处吃饭。但生长于湖边的昆山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出横向联合之路,喊出“要发展,靠上海”的口号,将临近上海这一不可多得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发展态势。

1992年,经多方考察,台湾楠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礼淦选择来到昆山再创业,成立昆山第一个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的台资企业——沪士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正式拉开了台企大规模投资昆山的序幕——六丰机械、捷安特、富士康、统一食品、仁宝电脑等台企纷至沓来,光电显示、智能终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青年人才齐聚昆山。

“从上海到江苏,几乎跑遍了所有的工业园区,最终选择了兼顾地理优势、服务理念和政策优势的昆山。并且,昆山聚集了大批元器件工厂和配套代工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研华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中心总经理陈顺浪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有些疲倦,但谈起与昆山21年的渊源时变得兴奋起来,“最打动我的是昆山的诚意。昆山给企业的不是一次性的政策扶持,而是长续的发展保障”。

从2013年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批设立到2021年全国首家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试验区设立,原本“游牧式”属性的台企正在昆山转化为具有扎根性的“类本土企业”,成为昆山大开放之路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吃讲茶”间把脉产业链

“昆山的青年,尤其是党员青年,很能干、也愿意吃苦。”5月10日,李明贵站在被施工牌围起来的沪士电子原厂址前,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讲述那段搬厂时光,“98%的员工选择留下来,并同意搬厂,与企业再出发”。

沪士电子原厂址位于昆山市区中心的黑龙江路上。随着厂区的扩建,拥挤的市中心已无法满足沪士电子提质扩产需求,就连员工停车都成了问题。搬厂迁址成了唯一出路。

“昆山政府服务理念很强,永远‘快一步’,提前出台了相应政策、10余个相关部门组织开协调会,提前想好因搬厂带来的生产进度延缓、员工通行成本增加等问题的解决对策,像‘吃讲茶’那样。”李明贵介绍:“搬厂后,生产线扩增,营业额发生质的飞跃,公司像脱胎换骨一样。”

一壶清茶,几盘青豆、瓜子、腌菜,几张八仙桌,几十位村民围坐,调解协商相关事宜……这就是李明贵口中昆山人的“吃讲茶”习俗。如今,这一融合现代化基因的习俗已登上昆山开放型经济发展舞台,演变为昆山政府各部门服务联席商讨如何更好服务本土企业、台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的形态。

“昆山什么都好,就是通关速度太慢了,有出口加工区就好了。”一次台商企业交流会上,吴礼淦的这句话打动了在场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当即决定向这个连概念都鲜有人知晓的出口加工区进军,加快制造产业链升级转化。

2000年,在赴京84次、写了几麻袋申请材料后,昆山获批大陆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也就是现在综合保税区的前身。“出口加工区”运行仅3年,就为昆山引来了一条完整的IT产业链,台湾地区仁宝系、资通系和富士康系等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纷纷进驻,昆山由此进入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发展阶段。

落子青年科创人才

走进位于昆山老城区东部的“中国首个自费开发区”,已不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破旧的工厂样貌,而是崭新明亮的办公楼宇、现代化的研发中心、智能制造的生产车间,以及扎根于此的青年科创人才。

“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技术含量高,对人才要求高,电池包生产链也要配套。”2年前,陈凯辞去北京工作后,加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创办的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被列入江苏省“双创人才”名单。他认为,昆山完整的产业链、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高新技术产业入驻,也带动了青年科创人才聚集于此,“这就是产业链招商效益引发的人才红利。”

昆山各园区之变背后的逻辑正是苏州三大法宝之一的“昆山之路”的转型升级,青年人才无疑是其中最为亮丽的“路标”。

2018年,南策文院士团队被列为“头雁人才”,并获得1亿元的资助——目前可查的地方政府对人才项目最大手笔的奖励。今年,昆山对青年科创人才的“渴望”升级,发布“人才科创新政4.0版”,其中头雁顶尖人才最高可获两亿元支持,双创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

“昆山年轻人多,非常有活力。近年来,随着昆山建设‘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推进,科创类人才数量上升,也推动我们企业升级产业链以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陈顺浪表示,“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8000多名员工,企业走实‘昆山之路’必然离不开青年人才的助力。”

“18年前,我才19岁,拿着一张中专毕业文凭从老家湖南益阳来昆山电子厂务工,没敢想能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开发人才。”2020年,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准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技术课长、高级技师徐维贵成为昆山首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人才,诠释了数以万计的青年,是如何亲历和建设充满开放气质的“昆山之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