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1-05-28 13:59:02

 

来源:中国网

牛慧颖 中国网评论员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频频造访我国,尤其是进入四月中旬以来,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多次来袭。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六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六年。与此同时,全球超3.7万物种濒临灭绝,全球平均海平面继续上升……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正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二者错综交织、息息相关。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双碳”目标解决的不仅是能源、气候问题,还有生物多样性危机。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介绍,地球在历史上经历了五次物种大灭绝,前五次都是自然的原因。而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这次是人的原因造成的。“人类如果不改变,如果仍然按照工业文明的方式生产生活的话,人类的栖息地就会崩溃。”

说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们通常会想到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实际上,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周晋峰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双碳”目标的设立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又能积极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二者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地球上主要的碳库(即碳的储存库)包括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大气和化石燃料。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除了要减少能源使用以及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外,还要加强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来抵消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种植农作物、保护湿地等,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浓度的活动或机制。周晋峰表示,海洋、森林、湿地等都有固碳能力,地球本身有能力把碳捕捉回来。对于巨大的生态危机,全球科学家公认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这既是对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方案,也是对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筛选出高固碳特性的造林绿化树种,建设更高水平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实现最大的生态效果和固碳效果;建立国家公园体系,使用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等。

除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周晋峰认为,还要有“人本解决方案”(Human-Based Solution),以“自下而上”的方法来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产生碳足迹,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量的可消费碳额度,如果过度使用了碳额度,就要受到限制。在他看来,未来的科技发展,一定会朝着开发固碳相关技术的方向。绿色材料是一个广袤的领域,是可以进一步发展推动的领域。对绿色材料的充分科学使用,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都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

值得思考的是,我们不能为了完成一个指标而毁掉另一种珍贵的生态,上海南汇东滩大规模种树就是一个反面教材。当地原本是湿地、滩涂,是上海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却被以植树的名义、以生态的名义恶劣破坏了。大规模“植树”并不等同于“绿色发展”,以破坏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为代价的植树造林会适得其反。总之,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以牺牲生物多样性为代价。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的力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近年来,中国为建设生态文明一直在行动。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1%,已提前完成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消息,2020年,中国完成造林677万公顷、森林抚育837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283万公顷、防沙治沙209.6万公顷,全国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卫星观测数据也直观地显示出,全球2000—2017年新增的绿地面积中,四分之一以上来自中国,中国对全球绿化增量的贡献居全球首位。此外,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生物多样性保护,抛开生物多样性保护谈“双碳”目标是行不通的。中国将在今年10月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作为东道国,中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为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责任编辑:赵萱、赵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