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智能重镇”建设 打造智能产业集群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为引导市两会代表、委员聚焦“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积极协商议政,1月22日,重庆举办两会“云”记者会,市政协委员、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建言献策。
推进“智能重镇”建设打造智能产业集群
易小光说重庆要推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
“我市应该加快推进智能重镇建设,突出芯屏器核网,打造智能产业集群。”他说,重庆要推进传统制造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引导企业升级数字化装备,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强智能制造技术供给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能力。
同时,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会展、法律服务等服务业,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最后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他说,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高水平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
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进城乡融合发展
他说,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一区两群”国土空间格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特别是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主城都市区作为全市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都市建设的主要承载地,着力实施“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优化都市区功能布局,提升产业能级,建设国际智造之都、国际交往城市、国际消费城市、国际宜居城市。
他建议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绿色发展。重点体现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在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江城”与“山地城市”城镇化、生态产业体系和大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他还建议,大力推动开放与区域合作,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充分发挥两江新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重大平台作用,畅通国际大通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打造内陆口岸高地,“走出去、引进来”,构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他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坚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推动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加快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渝东北与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渝西与川南地区融合发展。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生态共建和环境共保,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除了成渝合作,还要加强与西部地区协同发展,努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深化与中、东部地区战略互动,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重要节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