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探索 补齐新型消费短板
实时直播制鞋生产线,消费者看到中意的鞋款可立马下单,随即就在生产线上排产。
在上市鞋企天创时尚的生产车间里,第一财经记者看到,搭载了智能操作系统的自动化生产线,进行智能排单、柔性生产,大幅提升了运转效率,还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小规模批量定制需求。
疫情以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的新消费推动了国内消费恢复,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与此同时,新型消费领域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能力偏弱、监管规范滞后等突出短板和问题。如何培育新模式新业态、补齐新型消费短板,成为当下促销费政策的重点。
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探索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场需求减弱,但与此同时复工复产加速推进,这就意味着库存越多。如何拓展销路、降低库存成为服装产业面临的当务之急。
传统服装鞋履企业大多采取在全国建立自营门店的销售模式,渠道商铺化在降低分销成本的同时,也在品牌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树起壁垒,使得消费者的需求无法第一时间传递到设计生产环节,从而精准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
天创时尚董事、总经理倪兼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C2M(消费者直连生产制造)新模式的登场,为国内传统鞋履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提供了一种选择。
把直播间搬进生产线,打破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壁垒,实现即看、即买、即产、即销。这是大量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坤湛科技是天创时尚数据智能技术支持方,其创始人兼CEO闵万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数据智能技术作为数字时代的生产力,拉近生产制造商与消费者的距离,让企业生产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产线直连消费者的过程也是需求数据积累的过程。通过消费大数据可直接了解消费偏好,帮助工厂实时观测市场反应,智能排产系统帮助企业动态调整生产计划,为传统企业控制库存、拓展销路提供了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实践来看,数字化转型不是买一套软件系统,或者部署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就能解决的。本质上柔性生产改造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企业从传统工厂升级为智慧工厂,对原有的设计、生产、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销售等全流量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并保证新的供应链能高效协作。要实现这样复杂的系统性目标,需要依靠智能技术。”倪兼明说。
补齐新型消费短板
虽然疫情对消费领域造成较大冲击,居民非必需品、聚集性、流动性、接触式消费受到严重抑制,成为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但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扩容,线上消费逆势增长,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了经济稳步复苏、企稳回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8%,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个百分点,现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已经占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将近1/4。
国家层面多次下发文件促进新消费。除了上述9月发布的《意见》,此前的7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19项支持政策加快15种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而此次最新《意见》的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表示,目的是要着力补齐新型消费短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痛点难点堵点,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新型消费加快发展,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按照《意见》要求,到2025年,将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在目前基础上再有显著提高。“互联网+服务”等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逐步趋于成熟。
新型消费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领域所面临的短板和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不足带来服务供给短板,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刚起步,冷链物流、智能快递等服务设施还面临不足等问题。同时,一些监管和规范方面不健全,导致提质空间受到限制等情况。
对此,各部门、各地区正积极采取相关措施,着力补齐新型消费短板。
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负责人李颖表示,目前,全国已建设开通5G基站超50万个,累计终端连接数已超1亿,5G应用不断丰富,覆盖工业、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
“下一步,将从稳步推进网络建设、大力推动应用探索、鼓励加大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为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李颖说。
在监管方面,发改委表示,将按照包容审慎和协同监管原则,为新型消费营造规范适度的发展环境。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协调互补、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联接互动,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泄露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促进新型消费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