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行业融资降温 科创板助力资本有效循环
今年以来,PE/VC市场发展整体趋缓,募资难困境依旧,医疗健康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融资数量持续走低,融资规模整体也呈下降趋势。不过,科创板的落地为专注医疗健康投资的PE/VC机构打开了资本退出的道路。
二季度融资活跃度同比下降
多数医疗健康企业今年二季度难以获得PE/VC机构融资。投中研究院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二季度,医疗健康行业发生的PE/VC融资事件和融资规模降为近一年来最低,融资案例数量151起,同比下降48.99%;融资规模为18.14亿美元,同比下降63.58%。环比数据同样出现下滑。从获得融资企业的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四川6个地区。其中,上海地区的投资规模最多,大额交易比较集中,交易数量多达38起,交易规模高达6.64亿美元。
投中研究院分析师认为,在资本寒冬的背景下,机构募资难度日益加大,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市场也日渐降温。最近一年来,医疗健康行业PE/VC融资案例持续走低,融资规模整体也呈下降趋势。
尽管医疗健康全行业融资趋势下行,但细分行业中的医药行业依旧是最受资本关注的投资方向之一。从细分领域看,医药行业、医疗技术在二季度获得了较多资本的青睐。其中,医药行业PE/VC融资数量占比达30%,融资规模占比达38%,位列医疗健康行业PE/VC融资数量和规模第一。
事实上,医药行业不仅在一级市场获得资本关注,其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2019年年初至今,申万二级医药商业指数上涨超20%。从上市公司角度看,统计显示,医药上市公司上半年整体营业收入达8107.06亿元,同比增长18.49%;实现归母净利润677.99亿元,同比增长10.21%;现金流情况整体好转,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大幅增长,不过毛利率和净利率较去年同期小幅下滑。
从政策面看,近一年来,从《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到加快境内外抗癌新药注册审批等一系列医药新政,有关医药行业的重大政策密集落地,促进医药行业向前发展,同样也为资本带来了想象空间。
医药行业并购投资热度较高
受资本寒冬影响,医疗健康行业并购数量和规模暂时难回巅峰,医疗健康行业在二季度并购数量、规模均出现同比回落。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医疗健康行业宣布并购案例数量109起,同比下降25.85%,完成并购案例数量68起,同比下降9.33%;宣布并购规模43.87亿美元,同比下降50.90%;完成并购规模17.54亿美元,同比下降61.16%。不过从环比看,医疗健康行业并购较一季度有所回温,总体发展趋势稳定。
细分行业中,医药行业并购投资热度较高,数量和规模领跑其他细分行业。在68起完成并购事件中,医药行业占据35起;在17.54亿美元完成并购规模中,医药行业完成并购规模高达11.95亿美元。
分析人士表示,并购是企业转型的常见方式,医疗健康行业的转型,特别是传统的医药上市公司,往往通过管理的变革、行业的迁移和企业整体转型三种方式逐步探寻自我突破与价值实现。
近日,爱尔眼科(300015)发布公告称,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爱尔眼科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ISEC医疗保健有限公司35%的股份,收购价格为每股0.36新元。爱尔眼科表示,ISEC有着非常丰富的跨国经营管理团队和高效的运营经验,收购完成将进一步夯实爱尔眼科国际医疗管理体系。
科创板拓宽企业融资路径
在资本退出方面,今年二季度,医疗健康行业IPO数量略有下降,规模有所增长。数据显示,二季度,医疗健康行业企业IPO数量为6起,比2018年二季度增加4起;IPO规模达到21.21亿美元,比2018年二季度增加了9.31亿美元。
整体而言,医疗健康行业企业今年二季度IPO发展趋稳。从政策面看,去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新修订的《上市规则》生效,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疗健康企业赴港上市,今年二季度,翰森制药、锦欣生殖、维亚生物、迈博药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研发是一个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领域,一个创新药物,从分子筛选到上市一般需要10年的时间,且顺利完成三期临床,成功上市的概率只有10%,研发初期较难盈利。对于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的公司来说,PE和VC资金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在第一或第二阶段临床试验之前。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生物科技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通常不看其已实现的商业价值,因为这些公司未来更有可能获取巨大的投入产出比,因此,他们一般靠其商业潜力筹集资金。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创业精神、拥有能力和动力兼备的员工、政府支持的基础研究数量多且具有持续性、资本市场的融资环境较好等。但是在A股市场,估值体系过度关注业绩,使得大批优质的创新药企失去了上市融资的机会。
而科创板落地将进一步助推医疗健康企业上市。与主板等其他板块相比,科创板有着诸多制度创新,设置了5套上市标准,放宽了对上市企业盈利的要求,与生物医药企业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早期无盈利的特点相适应,为企业在除自有资金投入、PE/VC、境外上市融资等以外,开辟出一条新的融资路径。同时,也拓宽了生物医药PE/VC退出途径,提高了投资回报率,有助于持续吸引后续新增资金进入创新药研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