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迎来销售旺季 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冰淇淋市场
进入夏日,冰淇淋也迎来销售旺季。智通财经APP获悉,数据显示,6月16日首个小时天猫共卖出140万支冰淇淋。网红国货冰淇淋钟薛高更是在5分钟内成交超去年全天,1小时暴涨534%。今年4月新晋入驻天猫的全球最大冰淇淋集团和路雪旗下冰淇淋品牌梦龙,1小时卖出近10万支。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外资巨头和路雪入驻国内市场,中国的冰淇淋产业随之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冰淇淋市场。
二十多年来,这一产业消费的主要群体是小孩子,冰淇淋品牌则是得童心者得天下。然而近几年,冰淇淋受到更多年轻人的追捧,消费群体在扩大的同时变得更加多元。
另外,在社交功能的赋能下,冰淇淋已不只是一种消暑解渴的冷饮,而是成为更多场合中休闲娱乐的甜品:无论是在家里的茶余饭后时间,还是在外与朋友聚会、逛街,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冰淇淋已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据龙品锡中国冰激凌市场研究中心统计,2018年,中国冰激凌市场的总量达1239.37亿元,产销量高达506.42万吨,包括冰激凌在内的全国冷冻冷藏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则超过8000亿元。预计到2021年,中国冰激凌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600亿元。
虽然全国的冰激凌消费总量跃居第一位,但是我国人均水平还是显著低于美国、瑞士等发达国家。根据相关机构数据,目前中国人均消费冰激凌2.5公斤,而日本人均消费是中国的4倍,瑞典是中国的6倍,美国则是中国的9倍。由此可见,中国的冰激凌市场仍然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村或将成为冰激凌最大的潜在市场
中国潜力巨大的冰淇淋市场吸引了巨大资本的追捧和关注,这一切都为中国冰淇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有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三个特大城市的销售量占了全国冷饮市场的25%,东北市场销量占国内市场总额的13%。北京、上海、广东是冰激凌销量最集中的三大地区,产品以中高档为主,品种也较多,占全国销量的25%。另外几个冷饮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是天津、杭州、南京等,产品以中高档为主。
东北地区冷饮市场另有特色,销售季节较长,消费量大。而西北等地区则相对比较落后,产品档次也比较低,发展缓慢。但随着西北开发的进程加快,必然会带动冰激凌行业进入西北大市场及西南等内地中小城市发展。
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对冰激凌的需求也在增加,尤其是在江、浙一带的农村销量较大。因此农村是冰激凌最大的潜在市场。
炎炎夏日,冰激凌品牌如何突围成功?
在中国整体消费升级的不断加温下,冰激凌市场正上演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并带动了品类的增长。各类冷饮甜品店、新兴网红冰激凌品牌不断涌现,为冰激凌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更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冰淇淋从传统的季节性消费转向日常休闲消费,并被赋予更多营养、健康、美味、高端的内涵。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产品口味、包装与配方和品牌营销成为品牌突围的新举措。
相关数据显示,伊利、蒙牛(02319)、和路雪、八喜、雀巢五大传统品牌的销售额占据总体冰激凌市场的前五位。然而,随着消费市场和消费场景的变化,具有网红性质的新兴冰激凌品牌逐渐在激烈的市场拼杀中突出重围。
一方面,一些品牌跨界入局冰激凌市场,吸引了许多年轻消费者捧场,例如大白兔品牌冠生园推出大白兔奶糖口味的冰淇淋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一家开在国外的冰淇淋连锁店因推出大白兔奶糖口味而卖断货;另一方面,一些新锐的冰激凌品牌借助电商等新零售渠道迅速扩张,争抢市场份额,例如今年新晋网红冰淇淋“咸蛋黄”、钟薛高等接连在微博、朋友圈刷屏。
欧睿咨询2018年发布的《中国冰激凌市场调研报告》显示,虽然从2013年到2016年,冰激凌零售市场销量持续下滑,但2017年开始逐渐回升,而且零售销售额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仍然持续上升,整体产品单价提升了4%。
据悉,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此涨价也正是迎合了当下冰激凌市场愈发高端化的趋势,涨价就必须伴随着一定的创新性,并以提升自身竞争力为前提,使得产品自身的价值感与价位同步上涨,如此才会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而这也正是当下冰激凌行业发展愈发高端化的核心所在。
英敏特《2017中国冰激凌报告》显示,分别有85%、76%和65%的受访消费者,愿意为冰激凌的健康、品质和商品体验升级买单。所以,那些主打真材实料、天然健康及高颜值、高品质的冰激凌品牌成为更多消费者的最爱。
此外,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近年来,人们对冰激凌产品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升级,比起消暑解渴的单一功能,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带来的全面感观享受的感性追求,场景式消费更能触达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遍地开花的冰淇淋门店更是印证了消费者对冰淇淋商品体验升级的需求。不同于商超、便利店,这些装修别致、格调甚高的冰淇淋连锁门店像咖啡馆一样,鼓励消费者坐下聊聊天。
凭借精品形象和良好的消费体验,冰淇淋门店的受欢迎程度已超过了商超、便利店等传统零售渠道,改变了人们对冰淇淋的认识,同时也加速了冰淇淋行业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