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行业投资研究报告:大乳企的议价能力持续增强
从最近的跟踪数据看,2018年至今,主产区原奶价格出现了同比下滑,在此篇报告里,我们试图重新梳理奶价走势背后的逻辑,期望为今年奶价的走势做更好的参考。和前期相比,奶价的逻辑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原奶周期变平滑了:相比2013年,2015年奶价的急跌使得大部分散户退出,再加上此后环保政策的影响,目前国内的奶牛散户占比相较以前有非常明显的下滑。规模牧场养殖的计划性和科学性,降低了随意宰杀牛的可能性,原奶的周期随即变的平滑。
伊利、蒙牛的话语权增强:虽然伊利、蒙牛销售2017年节节攀升,但从全国整体乳制品产量来看,2017年同比下滑-1.9%。伊利、蒙牛业绩一路长虹,更多的可能依赖于用常温产品对当地小乳企的市场份额的掠夺,当地小乳企由于进口大包粉价格的飞涨,同时生鲜乳产量的下滑,使得他们收奶量减少,产量随之减少。伊利和蒙牛的市场份额提升,对上游话语权增强。
大牧场存栏基本稳定,供给量并未受影响:2017年的产量下滑来源于整体存栏量的下滑,而据我们草根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型牧场的存栏基本维持了稳定,牛群的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当中,也就是说早已和规模牧场签订合同的大乳企们的供奶量并未受很大影响。如果牛群的规模稳定,若某月供奶量不及预期,也可通过调节饲料来提高供奶量,长期对于价格的影响有限。
捆绑合同制,上游议价能力随之减弱:大型乳企收散户奶的比例越来越小,他们大多在前一年年底就和牧场签订好意向收购合同,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预约相应的收奶量,随行就市签订价格,相较从前散户占多的供给市场,规模化经营的计划性以及稳定性有了明显提高,上游原奶价格波动减小。
进口大包粉和国内价格走向关联度不高,更多影响下游成本:进口大包粉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加工乳企转而用国内大包粉的可能性不大。且国外进口占我国生鲜乳供给总量比重约为10%,占比之低,使得撬动国内原奶价格的可能性要随之降低。2018年随着国内乳制品生产企业进口的行为愈趋理性,恒天然拍卖价格今年预计依然维持震荡的走势。
2018年至今,奶价同比平均下滑了1.6%左右。我们草根调研发现部分下游有压价的行为。我们认为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乳企的议价能力持续增强;
(2)Q4市场营销费用增强,部分费用需要从成本端挤出;
(3)玉米、豆粕虽然价格有所上涨,但还未反映到养殖成本。毕竟价格取决于供需博弈关系,若上游议价能力太弱,则牧场多赚少赚成为博弈结果。在目前这个时间点,我们对于目前全年奶价走势的观点是基本持平或小幅下滑。
对下游影响难以完全量化。2013年奶价上涨时,下游企业纷纷提价,一个季度便把毛利率提升至合理水平。相反,2015年奶价下跌,部分上游企业进入下游市场,大举促销,其他乳企跟进,原材料的成本优势消耗殆尽。所以我们对于上游奶价,期望看到的是平稳上升,或者平稳下滑,从而给予下游企业以准备的时间。下游乳企并未披露具体生鲜乳和奶粉的成本占比,且生鲜乳价格每月均有变动,而全脂奶粉若考虑库存及折扣影响,成本变动难以准确衡量,奶价对于下游成本影响难以量化。
相关报告:2020-2024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