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相结合 为电力行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2017-11-28 12:06:00

 

来源:北极星网

综观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变化的路线图,从传统的人工调度发展到调度自动化、再发展到智能电网和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在电力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很多地方都受益于ICT技术的支持和广泛应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电网发展

传统的电力系统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到用电是一个链式的过程,每一环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泾渭分明;智能电网则不同,其更像是一个首尾相连的环形结构,且每一个环节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许多环节都可以发电。智能电网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电力网络,除电网之外,其还是承载信息流、业务流等的信息通信(ICT)网络,与能源网络相互融合发展,组成一个整体。

2016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明确:面向2030年,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力争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等重点方向率先突破。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也在“互联网+”智慧能源部分中要求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以及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文件还提出要积极开展如下工作:绿色电力交易服务的区域试点;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和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和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的发展;发展用户端的智能化用能;推进电力光纤到户工程;完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系统;鼓励依托智能电网发展家庭能效管理等新型业务。

当前,中国主要有两家大的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SGCC)和南方电网公司(CSGC),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人口超过11亿,南方电网供电人口超过2.3亿。这两家电网公司都高度重视ICT技术对智能电网的支撑作用,因此,在电网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当中,华为等ICT厂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电力系统的现代化过程也可以看作是“ICT+传统电力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综观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变化的路线图,从传统的人工调度发展到调度自动化、再发展到智能电网和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在电力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很多地方都受益于ICT技术的支持和广泛应用。

国家电网公司的智能电网实践

过去10年,我国电力行业在迈向智能电网的进程中,以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ICT技术的应用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从国家电网公司10年来的变化中就可见一斑(下图)。从2006~2016年的10年间,随着ICT技术的应用和整个智能电网的实施,国家电网公司的线损逐渐下降,从原来的超过8%下降到小于6.3%;而与此同时,各地城乡地区的停电时间也逐年下降。

国家电网公司在电网智能化方面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2016~2020年期间计划投资540亿美元,占电网总投资的18%,其中在ICT领域的投资,包括智能电表、物联网(IoT)和互联网等方面的投资将占据重要位置。

例如国家电网公司的AMI系统建设,从2009年初开始全面部署,到2017年6月总计已部署智能电表4.3亿块,采用了光纤、无线和有线相结合的网络架构来实现智能电表的数据采集与管理,现在,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电表用电企业。通过智能电表,国家电网公司可以了解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求情况,合理安排用电负荷、保障可靠供电。未来,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用户还可以监视和控制家中的每个家用电器,了解家庭用电的历史曲线和实时曲线。

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ICT技术已成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经过信息化2006~2010、2011~2015两个5年计划的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已建成3地集中式数据中心、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和3大资源池,有效支撑起企业级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并进一步形成了一体化的“国网云”平台。

2017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发布了“国网云”,其包括企业管理云、公共服务云和生产控制云(简称“三朵云”),由一体化“国网云”平台(简称“云平台”)及其支撑的各类业务应用组成。其中:企业管理云覆盖管理大区的资源和服务,主要支撑企业管理、分析决策和综合管理类业务;公共服务云覆盖外网区域的资源和服务,主要支撑电力营销、客户服务和电子商务等业务;而生产控制云则覆盖生产大区的资源和服务,主要支撑调控运行及其管理业务。“三朵云”所依托的“云平台”能实现设施、数据、服务和应用等IT资源的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信息存储、传输、集成和共享等服务水平,有力促进业务的集成与融合,缩短应用的上线周期,快速响应业务变化,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