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迎新机 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今年上半年,中国的资本外流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外汇储备31085.10亿美元,较前月增加169.83亿美元。至此,我国外汇储备已实现连续8个月正增长。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17年1月触底后呈增长态势,截至9月底连续8个月回升,为2014年6月以来最长连续增长时期。与2017年初相比,9月末外汇储备规模上升980亿美元,升幅3.3%,而去年同期为下降1640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8月份数据显示,境内外汇供求继续呈现基本平衡,银行结售汇逆差收窄至38亿美元,环比下降75%;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41亿美元,环比下降34.92%;非银行部门跨境资金净流出下降,涉外收付款逆差35亿美元,下降84%。“中国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即俗称的资本账户)在2014年2季度至2016年四季度期间,曾经经历了连续11个季度的逆差(这11个季度的逆差累计达到9848亿美元)。在2017年一季度与二季度,中国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连续出现了368亿与311亿美元的小幅顺差。这说明从总体资本流动来看,持续的资本外流在2017年上半年终于得到趋势性扭转。”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分析了二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后如是指出。
张明进一步分析称,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正如在过去的资本持续净外流期间,其他投资项的净外流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一样,其他投资项在2017年上半年转为净流入,是中国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重现净流入的最重要原因。
在证券投资方面,张明认为,下半年中国很可能在证券投资项迎来净流入,尤其是外国投资者可能显著增加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这主要缘于利差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吸引力很大。
张明指出,虽然官方渠道的总体资本净流出在上半年得到了扭转,然而通过灰色或地下渠道的资本净流出的规模依然不容小觑:其一,中国国际收支表的错误与遗漏项,在今年一二季度依然分别出现577亿与504亿美元的逆差,延续了2015年以来季均逆差超过500亿美元的趋势;其二,经常账户中的服务贸易逆差在今年二季度达到了744亿美元的历史高位。“事实上,近年来服务贸易项已成为中国资本外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且服务贸易项逆差总体上处于不断扩大的态势。”
不过,张明认为,短期内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预期得到显著改善(市场上甚至形成了短期内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央行依然在加强对资本流出的管理、国内利率水平仍显著高于国际利率水平等因素,预计中国的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顺差有望在下半年进一步扩大。“资本外流压力的减轻,给中国宏观经济至少带来了两个好处。”张明指出,“好处之一是货币政策独立性有所增强。例如,如果没有资本外流压力的减轻以及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削弱的话,最近的定向降准可能就不会发生。好处之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间窗口重新开启。如果说在资本大量外流、贬值预期高涨的背景下,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可能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当前情形下下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机似乎又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