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指导食药品日常监管
行政相对人众多、执法人员不足,导致监管效果不尽人意,这是当今不少基层监管部门面临的共同困境。对此,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主动探索,借力第三方机构,破解人力困局,其创新思维值得借鉴。每天早上6点,高蕾来到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三眼桥生鲜市场,进行蔬菜抽检。不到7点,取样10批次后,她就将抽检结果传至江岸区食品药品监管局。高蕾并非是食药监执法人员,而是湖北中检检测有限公司的检测员。通过聘请这种第三方机构参与日常抽检,江岸全区农贸市场的抽检密度和效率大幅提升,做到每天每家市场抽检10批次。该区食药监执法人员感叹,关于农贸市场的蔬菜农药残留问题,以前每月总有两三起投诉,如今第三方机构提高检测频率后,实现了零投诉。目前,该创新做法正在武汉市推广。单月检测达1万多批次“江岸区共37家农贸市场,此前,江岸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全区农贸市场的全年检测总量是8000批次。”该局农产品检测负责人艾文武算了一笔账,这样分解到单个农贸市场,平均每天的抽检量不到1批次。为补齐监管短板,2016年3月,江岸区财政斥资137万元,委托湖北中检检测有限公司对全区的农贸市场进行抽检,确保每家农贸市场的日检测量达10批次。近日,唐蔡生鲜市场增设了一间农产品检测室,摆放着快速监测仪。检测人员每天早上6时开始工作,检测结果实时共享至江岸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并在农贸市场公示。市民也可通过湖北中检公司的微信公众号,查看江岸区全区农贸市场的“健康状况”。“我们公司组建了20人的检测团队,专门负责江岸区农贸市场的检测工作,单月检测量达1万多批次。”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第三方机构介入抽检,并不意味着食药监管部门可因此缺位。”艾文武说,江岸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依然会按年度抽检计划,对全区农贸市场进行监督抽检。此外,该局还通过检查材料、走访商贩等形式,考核湖北中检公司是否做到按约、按规抽检。避免“毒菜”流向餐桌早上6点30分许,检测人员在开明路农贸市场抽检发现,有1批次小白菜农药残留超标。7点,辖区食品药品监管所接到通知,与此同时,开明路农贸市场管理方“冻结”涉案摊位的销售。食药监管执法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涉案摊位的90斤小白菜全部扣押。经定量检测“确诊”小白菜水胺硫磷超标。从发现“毒菜”到全部扣押,执法人员抢在了市民买菜之前,避免“毒菜”流向餐桌。“以前,我们的执法人员从进市场抽检,到带回检测,再到出具结果,常需半天时间,问题蔬菜早已被售出。”艾文武说,委托第三方机构当场快检后,最多35分钟即可出结果,效率大幅提升。“食药监管部门对农贸市场的进场蔬菜进行检测,相当于从备案制变成审批制,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用“大数据”指导日常监管从一年8000批次到月均上万批次,抽检量的提升,不仅带来了更高的问题检出率,还让江岸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获得了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的“大数据”,得以发现监管短板。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农作物的病虫害越猖獗,农药用量就越大。因此,每年6月~9月是农药使用的传统高峰期,也是农业部门对农产品进行源头监管的重点时段。但该局工作人员依托“大数据”发现,相比于6月~9月,4月~5月农贸市场的农残超标蔬菜的检出率反而更高。专家分析认为,这与监管强度相关。“4至5月,不是人们认为的农药使用高峰,监管相对较松;而6至9月,监管强度高,问题蔬菜反而少。”在2016年10月的一次食安办联席会议上,江岸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建议,在2017年4月~5月加强对农产品的源头监管。“这只是小试牛刀。”艾文武说,依托庞大的快检量,该区农贸市场的“数据库”正逐渐积累成熟。今后,该局将用“大数据”指导日常监管工作。行政相对人众多、执法人员不足,导致监管效果不尽人意,这是当今不少基层监管部门面临的共同困境。对此,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主动探索,借力第三方机构,破解人力困局,其创新思维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