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武器呈工业化 国内黑灰产业产值达千亿
在如今的网络安全攻防战场上,攻方的技术与理念日益精进,防方的状态大部分还停留在10年前的模样。网络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纯粹的防护解决不了未知攻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期间采访获悉,最近出现的网络攻击呈现体系化的趋势,攻击范围广、命中率高、潜伏周期长。这样的威胁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加突出,数据愈加密集的安全隐患加上我们防御机制的疲态,使遭受的攻击明显攀升,安全人士几近应接不暇。
“工业化武器”式的攻击
两年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的发展趋势是:虽然网安市场在起步阶段,但国内网络安全市场规模将呈爆发式增长,未来可能催生万亿级别市场。现在看来,黑灰产业跑得更快一些。
网络黑灰产业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链。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民权益保护与调查报告》统计,仅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就高达915亿元。
“中国现在一年网络黑灰产业的产值已达千亿,我们做网络安全的全部产值不到300亿,其中黑灰产业造成的损失至少乘以20倍。”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副总裁杜跃进说道,“他们(黑灰产业从业者)很多利用大数据比我们还好,能够非常精准地获取数据,进行精确诈骗。”杜跃进这句话让人笑不起来。
肆虐的黑灰产业导致的信息泄露、精准诈骗,仅是网络威胁的一部分。国家保密局科技司副司长朱标明表示,从保密工作角度来看,盘旋在我们头上的三大幽灵,除了网络泄密、网络窃密,还有攻击破坏。
有报道称,勒索病毒幕后组织“影子经纪人”宣布入侵了据说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发网络武器的黑客组织“方程式组织”的系统,获得了大量的互联网攻击工具。正是借助“方程式组织”泄露的漏洞,勒索病毒才得以放射性的扩散。
对此,朱标明分析,“从披露的攻击对象覆盖范围和攻击工具来看,美国的情报机构在网络攻击上已经形成了非常严密的攻击组织,它的攻击链条非常完整,从扫描、探测到渗透、植入、提权、攻击、破坏到最后的销毁,都有大量的网络武器跟它做支撑。”
先是长期的潜伏,再采取一网打击的攻击。朱标明说,“可以看到,美国情报机构的攻击已经采用了工业化的武器,跟普通黑客采用的零散武器已经完全不同。攻击范围广、命中率高、潜伏周期长,危害非常大。”
朱标明指出了更令人芒刺在背的未知性——这些网络攻击武器从情报机构流向了黑灰产业、普通黑客,将带来其他网络攻击技术的水涨船高;“影子经纪人”手里还有多少未披露的武器,不知道;“方程式组织”有什么进展,武器先进到什么程度,“说实在话,现在都很难想象”。
大数据更易成为攻击目标
就在勒索病毒蔓延之际,5月16日,“影子经纪人”提出了新的“商业模式”,计划直接将恶意代码和数据进行出售,具体细节将在6月公布。据称,这些待价而沽的数据包括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国际转账网络的银行数据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数博会上明确指出,这场大规模的网络攻击最终目标不再是以往的计算机系统、设备,而是数据。
随着大数据产业突飞猛进,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且全面关联。数博会期间,一项被大家认可的预测是,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增至逾40ZB。站在数据“肩膀”上的还有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其他方兴未艾的新技术。
爆炸的数据,是未来世界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意味着树大招风,招引很多攻击。传统的信息安全防护手段难以有效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位数据安全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有人将大数据比喻为“垃圾”,也有人比喻为“金矿”,大数据有很高的价值,但是价值的含金量很低。“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需要覆盖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有些看似混乱、无价值的数据可能无需安全保护,但是处理之后就有了价值,变得敏感,价值越高风险越大。”
另一方面,还有数据真实性的问题。数据是资产,正在进行交易,上述数据安全专家提到,“交易过程中,可能伪造一些假数据,当数据资源池中掺入故意为之的假数据,再进行挖掘、分析,导致的后果可能是可怕的”。
此外,还有大数据平台的安全问题。过去,数据集中储存,保护相对容易,如今,大数据平台是典型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多位安全专家都提到,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层面、基础层面都存在大量漏洞,早已不是以往可以“一隔了之”的相对封闭的安全保障水平,现在的安全防护技术远没有跟上大数据时代独有的安全需求。
2016年底,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阳进行了大数据与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时任贵阳市一位领导就指出,当前大数据与网络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弱不禁风而感觉良好,重病缠身而浑然不知”现象普遍存在,“狼来了”甚至“孩子被抱走了”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场景。
建立主动防御体系
网络安全说到底是一场博弈,魔高一尺,还需道高一丈。
有人将攻防两端比喻为矛和盾的关系,做信息安全就是在做盾,做盾不能闭门造车,要看外面的矛怎么样,相对开放的体系才知道到底能不能抵挡别人的攻击。
沈昌祥表示,由于人们对IT的认知逻辑的局限性,不能穷尽所有组合,只能局限于完成计算任务去设计IT系统,必定存在逻辑不全的缺陷,从而难以应对人为利用缺陷进行的攻击。“人体也有非常多的缺陷,但为什么能够健康生活,就是免疫系统。”沈昌祥表示,这就需要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免疫防护。
2005年以前,安全行业固守着入侵检测、防火墙、防病毒老三样,进行传统防御,追求的是静态的“绝对安全”,依靠的是发现威胁、分析威胁、处理威胁的滞后性防御思路。而动态防御追求动态的“相对安全”,动态防御在暗处,动态变化,攻击者每次侦查、分析的结果均不系统。
北京卫达科技有限公司CEO张长河提到,现在我国很多安全产品还是10年前的产品,防御技术没有跟随攻击进行提升。攻击者找到一个漏洞就有可能打开整个网络的漏洞,防御方要防御所有的安全,非常困难。
“目前的防御我把它定义为固定靶,等着别人来攻击。如果是移动靶,有出牌套路,也可以打到。但如果是随机靶,就非常难。”针对于动态防御的思路,张长河给记者做了个形象的解释:如果登上山顶是攻击者要达到的目的,传统防御是让他一天爬10米,动态防御怎么做这个安全呢?给攻击者5分钟的时间,5分钟他没有办法爬到山顶,5分钟之后山没有了,这个山不存在了,或者出现另外一座山。
也就是说,在原有防御理念中加了时间概念,防御思想跟防御策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攻击者对网络的探知和信息获取,在这个时间内是真实的,超出这个时间就会变得不真实。
所幸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转变被动防御的思路,变事中应急、事后处置的“亡羊补牢”为事前预警、动态防护的“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