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建设周期或将释放订单 上游设备制造的业绩预期向好
综观其他上游设备制造商,虽然在核电暂停的阶段中受到了一定影响,但都保持了核电相关业绩和销售的增长。同时,随着核电重启、核电出海、核电设备国产化加速,核电上游设备制造的业绩预期向好。
4月19日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重”,601106.SH)公布的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一重实现营业收入32.04亿元,同比减少36.07%,新增订货81.18亿元,回款80.24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34亿元,而2015年的净利润为-17.95亿元。
而作为国内重要的核电锻件供应商,也是国内制造压力容器时间早、数量多的企业,中国一重核能设备板块2016年的营业收入、毛利率等都出现腰斩的情况。其解释称是“受产品结构变化与出产节点的影响,该类产品收入总额较上年有所减少,使得固定性费用难以摊薄,毛利率呈现下降趋势”。
身处核电产业链中的工程建设上游,其核电板块表现受开工影响较大。虽然今年发布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年内计划开工8台核电机组给了核电建设复苏的信号,但因为核电建设周期的因素,并没有马上反映到收入和利润当中。
综观其他上游设备制造商,总体而言,虽然在核电暂停的阶段中受到了一定影响,但都保持了核电相关业绩和销售的增长。
同时,随着核电重启、核电出海、核电设备国产化加速,核电上游设备制造的业绩预期向好。
周期影响业绩
中国一重的业务涉及核能设备、重型压力容器、冶金成套以及大型铸锻件等诸多领域,其中最为亮眼的莫过于核电大型锻件及核岛主设备制造。
中国一重先后为国内各大制造厂和核电站提供了1000余件核电锻件和40余台核岛一回路主设备。承担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华龙一号”全部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反应堆冷却剂泵壳泵盖的制造任务。
一位核电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中国一重的铸锻件比较有实力,订单毛利润较高。其中,主管道的毛利率超过50%,压力容器的毛利率超过40%,其他订单会稍微低一点,但是盈利都不错。
虽然盈利预期良好,但正如其在年报中所说,生产节点对于业绩造成了影响,一些项目并没有进入收入确认期。
与传统火电2年建设期不同,核电站建设周期长达5年。核电主设备制造周期多为3年,零部件制造周期6个月到3年不等。
广发证券核电板块分析师刘芷君向记者指出,在五年的建设周期中,前一两年以土木施工等基础建设为主,到第三、四年,设备的机组场交付才陆续开始。而大型设备制造商中国一、二重,东汽上汽在现在这个阶段表现可能是新增订单和在手订单增长,但是非常少体现在收入上。
但记者梳理多家核电上游设备制造商的年报发现,实际上,他们大多数并没有像中国一重一样经历滑铁卢。
例如,上海电气在核电板块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等设备。根据其2016年年报,报告期内,其新增核电核岛设备订单21.5亿元,同比增长90.27%。
上海电气一位高层人士向记者介绍,2016年度,在国家没有核准任何核电项目的情况下,公司核电核岛设备业务及核电常规岛设备业务销售额分别增长12.1%及26.6%。
“上汽很多是接部件标,而一重是接大型的装备标。”刘芷君解释,“比如,上海电气接了核反应发生器的订单,可能会把里面压力容器的部分包给中国一重或二重。压力容器的部分可以按照完工进度确认自己的收入,但上汽可能是按核反应发生器完工的节点来确认中国一重的绝大部分收入。”
另外,核电阀门的制造商江苏神通在报告期内,公司核电行业产品的销售量较去年增加57.05%、生产量较去年增加93.72%。
江苏神通董事会秘书章其强告诉记者,虽然2016年的3.2亿的阀门订单与2015年的4.2亿元有所下滑,但因为前两年的订单到了交货期,所以销量还是不错。
“阀门与主设备不同。一方面,主设备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机组的新建,但是阀门的需求很多来自于现有机组的备件替换,所以业绩的平滑性比主设备更好;另一方面,小设备随用随招,在招标和确认收入的灵活度方面比较好。”刘芷君说。
进口替代
记者梳理年报时注意到,多家上游设备制造商都在年报中表示了对未来公司核能核电业务的看好。
台海核电在年报中表示,预计203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5亿千瓦,即2020-2030年平均每年核电装机达830万千瓦,“按此周期性发展,对核电装备制造业来说将保证未来几年或十几年稳定的市场空间”。
而根据海通证券测算,2014-2020年国内核岛设备(二代半及三代)、常规岛设备以及辅助设备市场分别将超过1560亿元、840亿元和600亿元。
此外,一带一路提振核电出海,核电装备市场面临巨大机遇也被多次提及。在市场需求增大预期背后,也对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过,刘芷君认为,国家核电重启重设备配套,从产能来说完全不成问题。
“比如在中国一重和二重,即使短期内突然承接了很多核电的订单产能也可以应对。因为在2011年福岛核事件之前,公司已有一些专门针对产能的建设。”刘芷君说。
除了数量上的满足,国产的核电设备正在不断地替代进口。
继2016年“华龙一号”首台国产化主泵泵壳锻件在中国一重完成之后。2017年4月8日,全球首台“华龙一号”——福清五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在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公司水压试验一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完全具备了自主设计、制造三代核电装备的能力。
另一方面,从上游核电设备企业的年报中也可以看出,国产正在不断追赶进口。
上海电气在2016年研制的首台高温气冷堆压力容器、金属堆内构件正式发运,同时列入国家能源局重大专项的CAP1400堆内构件顺利通过预验收,填补了国内该项领域的空白。
纽威股份也表示在研的多个项目拟达到的目标都是“替代进口”,其中包括了华龙一号、CAP1400、高温气冷堆等堆型。
“特殊的、被国外垄断的、掌握国家核电发展命脉的技术、零件、材料要特别重视。国际上只有一两家生产的设备,国家一定要加紧开发。”资深核电专家温鸿钧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指出,在华龙一号的堆型中已经没有这样的设备。但在进口堆型设备中,依然有这样的问题。现在CAP1400的国产化比率已经超过85%,但恰恰是这剩下的15%中,主泵等个别核心设备依旧要对外采购,且只有一两家能够生产。
但是,对于现在国内正在进行的自主创新,温鸿钧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我们现在要警惕过度创新,有些创新看起来先进,实际上对于整体机组的性能改进并不是很大。这种创新研发难度很大,需要特殊材料制造的零件,实施困难,投入资金量太大。国外一些核电技术因为技术成本太高直接提升电价,反而对于核电在能源体系中的提升不利。”温鸿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