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关于深化我国“十三五”时期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

2017-03-30 09:59:00

 

来源:

农村环境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然而现有农村环境治理体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存在的农村环境保护压力巨大,治理能力薄弱、治理体系不完善,重建设、轻管理,重环境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环境保护意识软件建设等问题,并提出在“十三五”时期,应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思路和管理方式,积极做好重点区域连片整治、典型地区试点示范,分类分区引导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等建议,以期为我国“十三五”时期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引 言

“十三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离不开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重中之重。2016年国家推行农村土地改革,即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必将加速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变革,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契机。与此同时,国家实施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如何组织实施属地污染防治任务,建立行之有效的跨部门、跨层级协作机制,成为农村环境保护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过程不断推进,农村空心化、农村空间被挤占、资源能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愈加显现,这也对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以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与机遇为切入点,以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导向,提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建议,为我国“十三五”时期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农村环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实行“以奖促治”政策以来,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支持了5.9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1.1亿农村人口直接受益。但是农村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并存,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诸多环境问题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农村环境治理压力依然巨大

农村垃圾、污水产生量大,处理率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存在巨大差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农村每年产生垃圾约1.5亿吨,其中只有一半得到处理。全国农药(图1)、化肥(图2)、农膜(图3)使用量大,农药、化肥有效利用率低。2014年,农药、化肥、农膜使用量分别达到181万吨、5996万吨、258万吨,其中农药、农膜使用量分别是有数据统计(1991年)以来的2倍和4倍,化肥使用量是有数据统计(1978年)以来的7倍。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第一大国,每年地膜使用量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农业源污染COD、氨氮分别占到总排放量的约50%、32%。大多数乡镇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布局分散,生产经营粗放、缺乏污染治理设施,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待进一步深化

以污染防治为主,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重环境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环境保护意识软件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日益显露。目前全国尚有63%和80%的行政村没有开展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差异巨大,农村环境问题复杂,亟需因地制宜探索分类分区、多样化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

农村环境治理能力较低,治理体系不完善

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是重要根源。我国农村普遍以政府作为治理的唯一主体,治理主体单一;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管理不到位;农村环境治理投入模式和机制尚未建立,现有资金投入与资金需求差距较大;农村环保能力不足,监管人员、运行人员和技术力量都很薄弱,监管体制低效,点状污染源监管乏力;农村环境管理机制不到位,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现有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农村环境保护的需求,亟需探索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迫切需要。

农村环保重点工作建议

“十三五”时期,围绕农村环境治理“五个转变”,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村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力争形成国家指导、省级督管、市级统筹、县级负责、镇村协助、村民参与的工作体系,形成重点区域连片整治、典型地区试点示范,分类引导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格局。

重点做好农村环境治理“五个转变”

充分发挥改革红利, 转变农村环境保护思路与方式

一是农村环境治理方式由以“治”为主,向“治”“用”“保”相结合转变,实行全过程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系统治理;

二是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共治转变,形成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村民共同参与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局面;

三是农村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由以环保部门为主向环保部门与地方共同负责转变,重点落实地方属地责任,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四是农村环境监管模式由被动、粗放监管向主动、信息化监管转变,利用环境监测网络、天地一体化监控平台、环保大数据、云计算等管理信息系统主动监控;

五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由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由点状、破碎化向重点区域连片整治转变,整县推进,形成规模效应和质量效应。

上一页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