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已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小银行积极性高
自从9年前第一家村镇银行问世以来,村镇银行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一支重要力量。
南京银行日前公告称,拟持股51%发起设立苏州相城区村镇银行。这凸显了在跨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受限的情况下,城商行、农商行对通过发起村镇银行实现异地及规模扩张的积极性更高。整体而言,村镇银行的发起行中近九成为地方中小银行。
不过,由于对村镇银行所在区域经营环境了解不足、股本有限,加上运营中可能产生的较高管理成本、经营目标矛盾等顾虑,也有农商行高管向记者表示,与其通过发起村镇银行实现异地扩张,不如就近增设分支机构,这主要取决于各行不同的域外机构设置策略及经营考虑。
新设降速
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撤出后,农信社就成了农村地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此后农信社陆续改制为农商行,但这不足以覆盖日益增长的县域及城镇化金融需求。
2007年1月,银监会正式发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并陆续放宽试点地域、发起人持股比例等限制,使得村镇银行经历了一个由冷到热的过程。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平均每年新设村镇银行192家,显著高于2010年以前年均新设87家村镇银行的速度。
不过,近年情况显示,从2012年开始,村镇银行新设显著减少。尤其是2014年至今,每年新增的村镇银行数量连续下滑,截至目前,已取得银监会金融许可证的村镇银行合计达1416家,其中今年新增105家,而去年全年获银监会批准成立并开业的村镇银行数量为158家。
从地区分布来看,逾60%的村镇银行设在中西部地区,但在国家级贫困县设置较少。“虽然当地金融办有新设的任务,但站在银行经营角度来讲,新设机构至少要保证盈亏平衡,因此即使是通过村镇银行来扩张,也会选择区域内具有人口、经济总量优势的县域,量力而行。”一家股份行机构规划部门人士对记者解释称。
中小银行积极性高
在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类型上,地方中小银行对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显著高于股份行、国有大行。记者调查发现,农商行(含农合行)、城商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在全国村镇银行中占比近九成,且前者占比又显著高于城商行。
“事实上可以称为双向推动”,有农商行人士表示,“地方中小银行由于跨区域经营受限,希望通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来拓展域外影响力、并表扩大规模,在监管积极推动新设村镇银行的背景下,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跨区域经营,要比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审批难度更小;当地政府也乐于邀请银行设立村镇银行,扶持当地经济发展。”
与全国性银行、城商行相比,农商行现有的管理机制更为适应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独立法人体制也能取得更大的自主管理权限,更能适应农村市场资金需求“小、快、急”的特点,因此农商行的积极性相对更高。而从管理半径上说,全国性银行到农村开设新网点超过现有管理半径,成本较高,因此也存在部分通过村镇银行来“下乡”的需求。
不过亦有农商行选择不同的策略,即在立足当地的基础上,辐射周边区域,不急于跳出省外设立村镇银行。
“如果选择在省外增设村镇银行,由于对当地经济和人文环境不了解,管理成本势必提高,而且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机构,其风险承受能力、资产扩张能力取决于其较为有限的资本金,发起人之间的经营目标也存在差异,此时就不如在省内甚至在周边增设网点。”有农商行高管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