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电改多元化 电网企业如何立足?

2016-12-14 10:37:00

 

来源:

自中央9号文及其配套的系列细则和相关文件发布以来,各地积极响应、主动作为,电力市场机制日渐活跃,思维创新和理论创新带动了技术创新,同时吸引了银行、风投等各类资本的关注。

然而,收获中仍有遗憾。尽管9号文作为兼顾各方利益、指导中长期电力改革的创举,推出已属不易,但由于尚未完善顶层设计方案,而缺失了对全国各地电改规则的规范。一些地方政府以供给侧改革之名,实施了以降电价为目的的改革,背离了电力市场化建设为本,还电力商品化属性、实施电力上下游环节价格市场联动与传导机制的电改目标。

电力体制改革担负着推动中国能源转型的重任。由于发展需求与环境压力,实现电能对化石能源直接消费替代,已经是当务之急,“十三五”可谓关键时期,因而更需要完善的顶层设计。具体来说,就是机制的设立,规则的制定,方向的指引,监管的到位。

随着经济社会和电力产业业态的发展变化,投资的边际效益呈现递减态势,在共享经济大潮中,转变思维,创新机制,积极开放,凭借服务用户获取收益,或许是电网公司今后重要的增长点。

多源与多元

从中长期来看,电力改革的方向是多源化和多元化,电力产业也会相应形成全新的业态。

多源化,是指让能源供应类型多源化,煤电、气电、水电、风电、光伏、垃圾发电、煤层气发电等在各地区要结合资源禀赋和环境压力重新定位,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工业革命以来,我们惯常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自数万年前开始沉积演化形成的,能量密度大,开采使用方便,适合大工业化的大发电机组,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人类正在改变能源利用发展路径,将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转化为电能,实现即时捕捉、即时转化、即时利用。这些能源一方面目前在能源总量中占比很小,另一方面本身具有波动性,加之资源地理分布与电力负荷中心不匹配,因而过去的大型能源生产体系难免一时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在“两个替代”大势所趋的前提下,我们需要逐步培育新能源。

多元化,是指将要出现的能源体制一系列相应变化:能源供应方式多元化,将转变为集中和分布相结合;交易品种多元化,除电力能量交易外,发电权、输电权交易以及电力现货、辅助服务和容量市场甚至今后的电力期货应该快速建立,形成相对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交易方式多元化,电力市场将以中长期交易的分散式和现货交易的集中式相结合;投资对象多元化,增量和存量是一个跷跷板,未来电网增量、存量市场界限随着市场逐步成熟而逐步消失。

可以说,能源转型将培育能源电力产业新业态,电力企业的职能将从目前的能源供给转向综合能源服务,成为贴近用户、提供综合能源服务方案与实施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创新都不可或缺。

三端发力

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明确提出构建新型能源系统要以调结构、补短板和提质增效为主线。其中,提质增效,就是改变原有的电力生态,使电力产业链在“多源”供应与“多元”参与下,从发电、输电、用电环节相互响应、互济与调节。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升辅助服务能力是重要方面,实施起来需要从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端发力。

第一步是终端用户的响应。电力工业长期形成的“重发轻供不管用”格局,导致用户侧电力消费存在着极大的结构性、粗放性、习惯性、非专业性浪费。因此,一方面,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在能效技术上,鼓励高能效的企业,有效协调刚性负荷和可调节负荷,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加以约束和引导;另一方面,要加速转型,更多地鼓励终端用户侧的分布式能源进入市场,以市场机制替代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基金的补贴模式,使得终端的负荷特性更加合理,响应增强,能效提高,这也将倒逼发电侧打开壁垒、积极对接。

第二步是发电侧的转化。在电力行业产能相对过剩的背景下,正是电力市场充裕度较高的阶段,为发电侧对接多源互补,梳理各环节关系,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因此,要分析能源结构,自省各自在各地的能源转型任务,形成能源供应互补的良性合作关系。例如火电在担任基本负荷的同时,如果需要承担为新能源深度调峰的任务,就要通过市场机制获得补偿,才能使这种模式长期存续。辅助服务市场当中,在目前现货市场尚未发育完善的情况下,至少可以让中长期交易竞价在年度基础上增加季度或月度竞价,通过不断滚动竞价,使市场电量更加贴近市场波动的需求。以东北地区为例,改变现有的供暖季以热定电模式,转而储热提供热能实时调节能力,降低电量被热能绑架所造成的对风电消纳的制约,东部地区下一步的煤电灵活调节改造也应该加快实施,这些都是完善辅助服务市场供应能力的一方面。总之,采用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机组调峰能力这个短板才能逐步得到补足。

第三步是电网侧的开放。发电侧与用户侧能够对接,坚强大电网是基础保障。电网处于联络供需各方的天然枢纽地位,并且拥有网络基础设施和大数据资源,在下一阶段的改革中将大有作为。首先,应当发挥拥有电力科技顶尖研究能力的优势,拓展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在智能电网、电能替代、储能、多源能源配制等方面引领创新。其次,联手部分终端用户、终端配电网和民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联合投资,可以在工业园区和高新开发区共同探索新模式,实现能源消费转型与提效,形成共赢的合作氛围。最后,在承担保底服务这一重大社会责任的同时,可以利用电网企业布局全国各地的培训基地、优良人力资源,对参与售电的民营企业人员进行资格培训,提升后者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形成电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源服务与咨询市场,实现多方友好联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