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环保市场分散割裂 培育百亿级企业有难度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2.8万亿元,培育形成 50 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的目标。然就当前发展状况而言,环保领域仍然是一个分散割裂的市场,产业内的相关技术复杂,用户分散,很难找到龙头企业。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薛涛在接受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的《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专访时指出,在环保领域培育50个百亿企业的目标实现起来很有难度,想要培育百亿级企业,市政环保和环境修复领域最有可能。
环保市场分散割裂 培育百亿级企业有难度
当前节能环保产业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便是产业很火,但是能够让人们随口叫出名字的企业却很少。据了解,当前我国环保企业的总体规模约为5万家,总体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的小企业超过45000家。环保领域缺乏龙头企业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也与当前环保产业的特点不无相关。
实际上,当前环保领域内企业的分布状态和行业特性与其他领域有很大区别。薛涛指出,当前环保市场是一个分散割裂的市场。环保市场割裂的原因包括很多,如技术复杂,用户分散,新技术迭代速度快,原创技术少,行业发展与政策引导紧密相关等。“在一定程度上环保市场还是一个关系市场,企业哪里关系好,哪里就有项目。这些会导致环保市场的领域分割和地域分割,例如,做水处理的企业不懂土壤修复技术,河南做得好的企业很难进入河北等。在环保领域,用国家意志去扶持产业发展的难度要比其扶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大。例如,航空航天领域或者高铁领域,国家扶持几个大企业,整个产业就起来了。但是环保产业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到。”薛涛坦言。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节能环保产业的细分领域相较其他产业要复杂得多,且各细分领域相对独立,细分领域技术针对性强,导致产业整体技术分散。“由于技术分散、技术迭代快、技术需要很多专业性叠加,技术又来自于很多不同的用户需求等碎片化的原因,使得环保企业中的小企业占到大多数,在环保产业很难容易地找到龙头企业。在环保领域培育50个百亿企业的目标实现起来还是很难的,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只是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要更难。”薛涛表示。
市政环保与环境修复领域最可能诞生百亿级企业
由于节能环保产业细分领域广泛,且各领域内企业特点有所不同,企业发展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在不同细分领域培育百亿级企业的难度也存在差别。
实际上,备受资本青睐的国企很少选择直接做技术。以技术为驱动力的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也基本属于小公司的规模。薛涛指出,如果纯粹依靠发展技术与装备将这些公司做到百亿级别存在很大难度。“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做环保设备技术的企业多是民企。民企来做以技术为驱动力的企业是比较合适的。国企的企业文化导致其在环保类的技术更新迭代上过于缓慢,决策上不能失败等因素导致其在技术领域的竞争上没有任何优势。例如,在大气环境治理领域做脱硫脱硝的公司,用户集中度相对而言还算比较高,环保领域里面做这项业务的公司也属于相对较大的上市公司。但在这一领域,国企能占到的比例仍旧较低,实际可能达不到20%或者更低。在用户集中度更加分散的工业废水领域,基本没有国企进入。”薛涛说。
此外,在工业领域通过第三方治理的模式也不可能出现百亿级公司。薛涛指出:“因为工业企业的性质最多就是委托运营,工业领域的用户分散,技术分散。工业领域的第三方治理虽有政府鼓励,但仍属于企业的商业行为。在工业第三方治理领域很难出现技术相对统一,用户相对单一的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很难发挥任何作用。借不上资本的力量就很难做成百亿级的企业。”
伴随着投资总额千亿级别的环保PPP项目落地,市政环保和环境修复领域或许将成为最有可能培育百亿级公司的领域。“实际上,在PPP领域,技术需求相对单一,用户模式基本相同。例如,在甲地做河道治理,换到乙地也是做河道治理,虽然技术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总体的大方向是一样。同时,在这一领域也有更多的国企参与,包括诸如北控、首创等能够与资本联系的PPP投资商。”薛涛指出,“目前,PPP落地总额超万亿元,其中约三分之一与环保有关。随着PPP项目的不断推进,未来环保领域资金总投入可能会更高,培育出50个百亿级公司不是没有可能的。”
国企与民企将在合作与竞争中找到平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央企跨界节能环保产业,凭借自身强大的背景和雄厚的资本在环保产业市场占有重要一席。此次《意见》提到,要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组成立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推进国有资本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内容被外界解读为国企进入环保产业的又一强有力的动因。
其实,在PPP领域,国进民退在特许经营时代就已经发生了,在这一领域国企确实存在优势,如融资成本低,集成能力好,政府品牌可信度高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企没有了生存空间。在技术领域,民企存在很大的竞争优势。薛涛指出,要客观公正看待国企的进入。国企进入后也要参与市场竞争,只有机制好的国企才能在竞争中领先。PPP项目要求所有环节的竞争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如果国企的确具有好品牌,融资能力强,与政府沟通有优势,在竞争中相对民企拿到的份额多,也是无可厚非的。“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让民营资本有一部分参与的机会。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市场机制的建设手段。如果国企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政企不分,也没有与民企相竞争的实力。”
而就国企进入是否会挤占民企发展空间的忧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陈少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国有企业不断进入,未来节能环保领域的国企与民企将会是一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国企的大规模进入,在短期内可能会挤占民企发展空间,增加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难度,但也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就是国企民企联手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并不是所有国企在节能环保的所有领域都与民企竞争,民企仍然有其生存空间。民企也有其竞争优势,如针对性强、执行效率高、反应快等优势能够帮助其在行业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客观来看,国企与民企需要在竞争与合作中磨合,寻找各自最佳的位置。对此,薛涛表示,作为民营企业,如果是做技术的公司,应该与国企进行生态合作。国企也需要民企提供的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末端用户还是市场化选择的,找到好的技术合作,可以帮助国企提高自身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