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购物需谨防商家玩套路 血拼须理性
“冲动是魔鬼”双11购物谨防商家玩“套路”
“冲动是魔鬼”这五个字,在每年的双11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冲动购物后,出现大量退换货,甚至和商家闹出纠纷的例子不在少数。当然,有一些是商家本身的问题,所以,今年双11前国家有关部委提前向各大电商平台打了“预防针”,提醒他们规范经营。
都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作为消费者,也需要时刻擦亮眼睛,不要落入商家布下的“陷阱”。本文就为你总结了商家都有哪些“套路”。
2016年双11将至,各大电商平台已纷纷开始促销预热,消费者也进入了“买买买”的节奏。据了解,有关部门近日陆续约谈电商平台,明确要求商家不得虚标原价再打折,欺骗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11月2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多家电商平台被约谈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显示,网络零售市场2012年以64.70%的增长率居于高点,2013年以后开始回落,2015年与2016年的增长率接近。虽然增长率在放缓,但交易规模整体都呈现增长态势。
该报告预计2016年交易规模达到5万亿之多,这将是中国网络零售交易规模首次超过5万亿。天量规模背后,双11功不可没。
双11的网购狂欢,价格是吸引眼球的重要因素。一些消费者在“爆款秒杀”、“巨惠特卖”的诱惑下,生怕错失良机,却忽视了实际需求和“比价”的必要功课。不必要的购入,既造成浪费、陷入退货难的窘境,也易落入商家设置的价格陷阱。
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的案例称,商家说是双11对折大促,消费者杨女士满怀期待地点开商品网页,结果大失所望:一款上周买过的儿童打底衣,买时只有75元,双11对折价,也需要69元。她称,后来仔细查看相关网页发现,原来这款打底衣原价是138元,此前一直以75元所谓的“优惠价”出售,所谓的双十一对折价,是在138元的原价上打的折扣。
无独有偶,在某电商平台的一家运动品牌官方旗舰店上,一款夹克一直标价250元,临近双11,价格竟飙升至499元,双11时再打折,看似便宜了很多,实则与原价相差无几。
不难发现,类似上述的案例并不少。针对去年双11期间出现的网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虚假折扣、虚标原价、误导宣传、延迟送货等不规范问题,11月2日,沈丹阳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沈丹阳说,每年双11期间,国内大批网络零售商集中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已成为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社会广泛关注,“对于网络零售商在促销方式、规模、范围、幅度等方面可能产生的促销行为规范问题,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等部门,也提前做了研究,有关部门将采取必要的监管行动。”
热闹的网购促销总与投诉量的上升相伴。同样在11月2日,针对双11促销活动期间的消费维权特点,北京市工商局召集11家主要电商平台,就双11活动期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商品质量、促销广告发布等进行行政指导,要求各电商平台积极承担首问责任,严格落实“赔偿先付”制度。同时制定活动期间应对消费争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针对促销活动期间的促销广告、促销活动、商品质量、货源保障等问题进行自查。
与此同时,上海市消保委也根据历年受理的相关投诉情况总结称,产品质量货不对版、虚假促销频频出现、商家单方取消订单、快递服务严重滞后、售后服务难以保障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海市消保委呼吁广大电商企业在以促扩销的同时,应做到“五个确保”,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即确保产品的质与量;确保促销真实透明;确保条款公平合理;确保做好应急准备。
那些不易发觉的“陷阱”
为了更好地引导网购消费者健康消费,11月4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16年中国消费者网络消费洞察报告与网购指南》,其中揭露了网购中的六大陷阱和四大误区。
陷阱一:通过低价促销廉价产品提高销量,然后再将同一货架上的商品,换成价值更高的产品混淆视听,这种新型的刷单方式,让单纯的网购消费者纷纷落马;
陷阱二: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将商品的价格标得很低,但是当消费者拍下时,变成享受低价有附加条件才能享有的;
陷阱三:当网购消费者购买价值较高的商品时,商家会附赠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赠品,但是当附赠品出现质量等问题,要求售后维修或退换时,商家却对其置若罔闻;
陷阱四:网购中的陷阱尽管多是老套路,但是“上钩”的人不少,更令人担忧的是,网购骗术也在不断升级。“假客服”是近来频频出现的网购陷阱,他们通过私人手机号码或短信形式告知网购消费者订单异常,引网购消费者入“阱”;
陷阱五:朋友圈上各种晒订单、晒转账截图,满屏买家好评截图是真的?那些“风靡”在朋友圈的保健品、化妆品、减肥产品都很受欢迎?微商生意红火?其实全都是慢慢的套路。转账记录、聊天记录、买家好评,都是有软件自动生成,以假乱真;
陷阱六:含有钓鱼网站的二维码,用户根本无法判断,而且,看似复杂的二维码,制作起来几乎是“无门槛”。钓鱼网站制作的二维码成为新型网购陷阱,“有毒”的二维码轻轻松松将网购消费者卡里的钱刷走。
四大误区:即网购消费者认为商家带有皇冠或者等级高的商家商品就一定好;网购消费者会认为网上没有真正的品牌商品;使用网银,有U盾等硬件在手里,交易就一定是安全的;同样的商品,比价后只挑最便宜的买。
对此,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建议,消费者遇到网购售后问题一定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可以通过如工商局、中消协以及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等第三方维权机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上海市消保委也提醒消费者,双11血拼须理性:一要合理计划,有的放矢。根据家庭或个人实际需求,预先拟定购物清单、查找信誉商家,货比三家再出手;二要提前咨询,知晓规则。关注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及促销规则,切勿因贪图优惠而冲动消费;三要注重售后,留存票证。了解“三包”、售后等服务范围和承诺。签收快递前,务必开箱检查核对。另外,应妥善留存订单、发票等购物凭证以备日后维权。
不过,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上述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还显示,在调研的消费者中,51.5%的人购买商品时看品牌选择,45.6%的消费者注重品质。消费者已经过了价格为导向的网购时期,伴随品牌、品质的崛起,品牌商通过传递全新的体验来提升网购消费者的参与度。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网络零售部主任莫岱青分析称,网购消费者对线上购物的品质诉求越发凸显,讲求品质高、体验优的购物体验。伴随品牌、品质的崛起,电商平台通过引进更多品质品牌实现消费者“引流”及“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