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步伐困局迷离 光明乳业能否稳坐乳业前三甲?
虽然位居业内前三,但与伊利、蒙牛的差距逐渐拉大。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来自上海地区以及境外收入双双增长,增幅分别约为2.37%和27.9%,金额各自约为26.22亿和13.98亿元,但包括北京在内的外地区域收入却下滑5.36%,降至61.29亿元。
公司营收增速趋缓,与乳业第一梯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随着区域乳业品牌的发展,光明能否稳坐乳业前三甲这把交椅,成为业内专家关注的焦点。
食品产业评论人朱丹蓬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光明除了在低温产品上有亮点,在常温、液态奶、奶粉产品基本没有太多的成绩,渠道覆盖深度不能到乡镇级别,体量上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乳业老三 “腹背受敌”
从上海滩走来的光明乳业加快“北伐”,大本营在北京的三元食品“南下”,身居辽宁的辉山乳业进入光明腹地布局华东市场。记者发现,今年以来包括三元股份、现代牧业、 光明乳业等国内主要大型乳企,都纷纷“南下北上”启动扩张计划,“南下北上”布局新的区域市场,新一轮竞争箭在弦上。
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的营收为102亿元,而伊利和蒙牛同期分别实现299亿元和272亿元,对比差距近200亿元。光明乳业当前营收虽位居内地奶企前三甲,但与伊利、蒙牛相比差距甚远。实际上,由于更加擅长低温奶业务板块,光明乳业的发展更多地聚焦在了华东地区,这也使得光明在乳业新竞争中没能赶上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的步伐。
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乳业专家陈瑜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光明乳业有着很强的研发能力,在西安、成都、武汉等地收购的当地奶企,没有给市场带来一片光明,合作厂业绩支撑不够好,甚至还出现了质量风波,没有给光明乳业带来正面影响,反而让市场给品牌扣了分。在进口牛奶经历“多事之秋”,中国乳业经过八年的稳扎稳打,迎来最好的黄金时期时,光明乳业未能在过去赢得迅速扩张。
2015年公司受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莫斯利安常温酸奶实现销售收入58.74亿元,同比下降1.44%;优倍鲜奶实现销售收入11.33亿元,同比下降2.33%;畅优系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1.29亿元,同比下降19.93%。
业内不看好海外并购
近几年,光明虽然在海外业务扩张方面动作不少,但在业绩上并没有明显的提升。海外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乳业的亮丽业绩,引发光明乳业再增持。10月18日,光明乳业发布公告表示,光明乳业出资折合人民币1.86亿元,对新莱特的配股增资项目已经完成。光明乳业除了对新莱特以及未成功的以色列项目之外,还在2010年以3.82亿元收购了新西兰牛奶生产商Synlait 51%的股份。2013年,Synlait在新西兰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海外并购并海外上市的乳品公司。光明乳业作为新莱特最大的战略投资者希望通过注入新的投资从而带来更好的收益,也意味着光明乳业誓要缩小与业内龙头同行之间差距的决心明显。
数据显示,子公司新莱特上半年实现营收14.4亿元,同比增加27.4%,实现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加145%。今年上半年光明乳业总共实现营收102.7亿元,新莱特对其贡献率达到13.99%。
朱丹蓬认为,光明乳业承载着中国乳业先遣海外布局角色,政治利益大于经济利益,未来光明乳业赢利点还是要放在国内市场,放在低温、常温酸奶板块,把自有的强势产品和品类做到极致才是发展之路,海外布局并不是发展盈利重心。
“北上”步伐困局迷离
11月1日,光明乳业召开新品上市品鉴会,赏味酪乳加入光明酸奶品牌大家庭。光明乳业总裁朱航明表示,光明未来会加快“北上”的步伐,包括在自身所擅长的低温业务板块,围绕北京市场进行突破。
陈瑜对记者说,光明乳业过去做的不成功,除了品牌力不够,区域市场发展深度不行,再就是自身产品线不够完善。激烈市场竞争下,常温酸越来越成为红海世界,如何做强做大自有强势产品,也是有待研究的问题。光明乳业新一轮的“北伐”,通过开发奶酪等新品,展开北方市场份额争夺。光明乳业有着好的研发团队,由于中国整个奶酪市场还在培育期,也许以后会给市场带来很好的发力。但是走在前面、最有能力,与把市场做到最大是两个概念。
除了液态奶、酸奶的竞争外,婴幼儿配方奶粉也成为行业的竞争热点,光明奶粉产品线不够完善,光明在奶粉业务板块上一直处于弱势,甚至出现销售2亿亏损1.2亿元的结果。
朱丹蓬说,光明乳业常温酸奶上的优势没能守住,这是其落后伊利、蒙牛的主要原因。光明乳业是一个泛大区域品牌,并不算一个全国品牌,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效益。其总部在上海,大部分员工在上海,人员成本高30%,这是致命的一点。从区位来说光明乳业不占优势,整体而言,在市场覆盖率的广度上与伊利、蒙牛相差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