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改革不会走“回头路” 煤价回升难撼去产能节奏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最近,煤价上涨十分引人关注。为了确保煤炭稳定供应和相关企业平稳运行,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稳定煤炭供应、抑制煤炭价格过快上涨的预案,并接连启动了二级响应和一级响应机制,科学增加先进煤炭产能投放量。对于此举是否意味着煤炭行业去产能节奏放缓,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新闻通气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煤炭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煤炭去产能、控产量不仅信心不容动摇,力度也不能减弱。未来,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不移去产能,不能让价格波动动摇去产能决心。
多重因素刺激上涨
今年3月以来,煤炭市场走出了一波明显上涨的行情。以最新一期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为例,发热量5500大卡/千克的动力煤报收于550—560元/吨,这一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达38.75%。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煤炭供需关系改善,个别地区煤炭供应偏紧,既是前期去产能效果的直接体现,也是一些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减少2.5亿吨,下降10.2%;截至8月,原煤产量已经连续5个月同比降幅超过10%。与此同时,高温少雨天气因素促使火电用煤大幅增加、违法违规生产得到有效遏制、个别地区雨天铁路断道影响了部分煤矿运输、严格治理超载等短期因素亦不容忽视。
针对当前煤炭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表示将通过适度微调政策,尽量使煤炭生产运输流通和用户各方利益兼顾,实现良性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炜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煤炭这种大宗商品的价格更多受市场力量影响,因此短期价格波动及平抑市场的举措都属于正常现象,不应过度敏感、甚至借此怀疑中国去产能的必要性和决心。“煤炭去产能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过急过缓都不好。这也是相关企业实现生存、转型的重要条件。可以说,发改委的举措和态度都是值得肯定的。”他表示。
改革不会走“回头路”
那么,人们应如何看待“去产能”背景下的“增产量”现象呢?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的口子并没有开,这表明目前增加产能只是较为灵活的措施,并未降低去产能的要求。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将有所回落,特别是随着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煤炭的市场需求很难有绝对增长的空间。他举例指出,目前全国各类煤矿产能总规模全部形成有可能超出60亿吨,扣除净进口2亿吨,国内煤炭的市场空间仅在34—36亿吨。“煤炭去产能控产量不仅信心不容动摇,力度也不能减弱。否则,煤炭价格有可能再度下滑,煤炭行业的脱困发展将难以实现。”该负责人强调。
“一方面,去产能并不是缩减产量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煤炭资源利用、吸纳就业、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涉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一些煤炭资源类企业开采难度日益增大、开采成本很高,已不符合经济转型方向,需要及时淘汰。”王炜瀚说,中国去产能不可能走“回头路”,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立足相应的资源禀赋和能源结构,通过科技手段使之重新符合市场需要,进而探索出一条高效、绿色发展之路。
多措并举加快“去产能”
曲折反复不足惧,中国改革定力强。多位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尽管“去产能”在特定时点和个别领域会与“降成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牵制关系,但是更要看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五大任务在根本上的统一性和相辅相成。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金融危机以来的经验事实表明,在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之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必须转向以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为主线,以增加有效供给为目的的结构性改革上来。实际上,中国政府更看重这些创新对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政策的重心也必定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的创新。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改革的决心不会动摇,作为改革任务之一的去产能也无疑将保持定力。而就未来煤炭去产能的措施而言,集中使用坏账准备金、加大核销不良资产力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环保标准、加快煤炭资源利用途径研发等则成为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共同建议。
与此同时,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和可喜的改革进展也让世界进一步提升了对中国经济的希望。9月以来,渣打银行、巴克莱银行、德国商业银行、恒生银行[0.43%]等多家海外机构纷纷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指出中国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改善,市场对人民币、国企改革、去产能以及经济再平衡的信心均有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