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中国未进入“流动性陷阱” M1与M2增速“剪刀差”系货币活性
8月15日下午,央行否认中国进入流动性陷阱的公开表态很快传遍了市场。
这是央行关于“流动性陷阱”的首次公开表态。上个月,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盛松成在公开场合,针对M1、M2增速剪刀差问题,提示了中国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 一时间,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问题成为金融圈的热门话题,业内却对中国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看法不一。
15日,央行有关负责人就7月份货币信贷数据答记者问,并对“流动性陷阱”一说公开回应:“M1与M2增速剪刀差主要反映货币在各部门分布以及活性方面的变化,这与流动性陷阱的理论假说之间相距甚远,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不能作为衡量是否进入流动性陷阱的指标。”
针对2015年下半年以来M1增速持续上升,央行相关负责人认为,主要是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加快,此外央行还针对信贷结构发表看法。央行相关负责人预计,随着基数效应逐步消失,8、9月份M2同比增速将有所回升。央行提醒市场注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落实“去杠杆”任务的大背景下,需要适应货币信贷增长的中枢水平的调整。多种因素造成货币信贷月度数据波动,避免对某个月的短期数据作过度解读。
央行还称,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利率水平低位运行,稳健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为稳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
M1与M2增速“剪刀差”系货币活性
去年10月开始,M1、M2增速剪刀差持续扩大,7月份M1同比增长25.4%,为2010年6月以来最高,M1与M2“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到15.2个百分点。
上月,盛松成在公开场合表示:“大量货币流向企业,但是企业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于是把钱又留在了活期存款账户上,形成了企业的流动性陷阱。”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流动性陷阱”假说,指出一段时期内利率降到足够低后,货币的需求弹性将会变得无限大,货币政策将会失效。多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M1增速高于M2增速一般就被认为是资金有活化迹象,但是这次却不同。目前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引导资金投资,也就是说目前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性降低。也有观点否定了“流动性陷阱”的命题,认为资金无法流入企业是因为市场存在着结构性问题。
对此,央行相关人士称,2015年下半年以来M1增速持续上升,主要是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加快,可能有以下因素:一是中长期利率降低,企业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下降。二是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活跃,交易性货币需求上升,尤其房地产和建筑业公司持有的货币资金增加比较多。三是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过程中会暂时沉淀一部分资金。
由于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M1基数比较低,很多月份M1增速低于5%,也明显低于M2增速,所以近期企业活期存款多增加一些,M1增速就出现明显上升,这里面也有很强的基数效应。央行相关人士认为,M1与M2增速“剪刀差”主要反映货币在各部门分布以及活性方面的变化,这与“流动性陷阱”的理论假说之间相距甚远,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不能作为衡量是否进入“流动性陷阱”的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二季度货币执行报告在对金融数据M1过高的描述为“货币活性增强”,也并未提及“流动性陷阱”。
对于企业是否存在“流动性陷阱”,业内也有不同的看法。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本报记者称,“流动性陷阱”是西方里凯恩斯提出来的概念,但是用这个概念来形容我们当前的投资等方面的增速放缓,特别是民营企业增速下降,可能并不妥贴。
温彬进一步解释,因为在凯恩斯讲的作为需求管理政策,比如说货币政策,传统手段,利率下降到0以后,理论上讲利率的下降有助于企业的投资,居民的消费等市场行为,但是由于市场的过剩,即便是利率下降到0以后,也难以有效地刺激企业去进行投资,所以就陷入了一个所谓的“流动性的陷阱”。
温彬认为,我们国家今年上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持续下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在过去5年里一直增长比较快的民营资本的投资现在开始低于平均水平。所以,可能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流动性陷阱”的标志,但是有最重要的两点差异,第一,最主要的还是跟投资的渠道有障碍,导致了即便是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的情况下,没有有效的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第二是企业可投资空间还很大,目前不是没有投资的领域和规模,主要还是有障碍。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我不想把中国的企业上升到流动性陷阱的高度,用这个说法来描述这种状况,我不太支持。”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利率总体上还是偏高,实际上,这是由企业的市场结构性不合理导致的。外部条件各方面太弱,资金流不到这个地方来是因为与其本身的效益偏差有关。本身的效益偏差主要可能是来自于外部市场不太理想,企业的结构对市场的适应性偏弱。”
宗良称,本国的企业目前面临艰难的环境,但是这个环境是因为过去多年形成的。尤其是全球市场比较低迷,企业压力大。近年来我国企业扩张快,陡然间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自然会导致今天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不能简单用“流动性陷阱”去解读。中国的企业目前的问题是可以改善的,只要坚持推进供给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不断实现转型升级。
前7月每月住房贷款新增4000亿
虽然“流动性陷阱”一说被否认,但7月份的金融数据的确不太理想。
数据显示,M2同比增速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至10.2%;人民币贷款新增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2.9%;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879亿元,同比少2632亿元。
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称,今年以来货币信贷增长并不慢,而且今年数据有一些特殊因素,排除后总体上仍基本正常。从M2看,去年二、三季度股市波动较大,使当时的基数大幅抬高,导致近几个月M2同比数据有些“失真”,不代表真实增速。从贷款看,金融机构出于“早投放、早收益”考虑,一般上半年贷款占大头,今年上半年贷款增加7.53万亿元,同比多增近1万亿元,投放进度较快,虽然7月份贷款季节性回落,但累计来看仍较多。
同时,还有几个特殊因素:一是去年7月份为应对市场波动投放了一些贷款,剔除后今年7月份贷款同比并不少;二是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贷款数据有较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仅定向置换的大中型银行贷款已超过8000亿元;三是金融机构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的力度。从社会融资规模看,近几个月同比少增主要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较多(7月份就减少5122亿元),这与票据市场发生了一些案件、监管有所加强有关。
7月份4636亿元新增贷款中,住房按揭贷款成为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唯一主力。数据显示,新增贷款4636亿元中的4575亿元都是新增住户部门贷款,与之相对的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26亿元。短期贷款减少1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
央行相关负责人称,从住户部门贷款看,今年增长确实比较突出,当然主要与不少城市房地产市场升温有关,前7个月平均每月个人中长期住房贷款接近4000亿元,季节性波动也不大。从企业部门贷款看,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特别是“去产能”、“去杠杆”背景下,企业总体信贷需求没有住户部门那么旺盛。
不宜过度解读个别月份的贷款数据:一是企业贷款季节性波动比较大,7月、10月等是明显的贷款“小月”,“小”主要就体现在企业贷款上。二是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减少的是存量企业贷款,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基本上也是企业贷款,今年置换和核销处置力度很大,还原后1-7月企业贷款同比还是多增的。三是1-7月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合计达2.65万亿元,同比多1万亿元,多渠道融资对贷款形成一定替代,这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定心丸:货币将保持灵活适度
随着7月金融数据“跳水”,外汇占款数据也连续第9个月下滑。继3月1日降准后,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通过“逆回购+MLF”对冲外汇占款减少,确保了市场流动性稳定。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逆回购和政策工具不能替代降准,认为下一阶段外汇占款持续减少,降准的概率将进一步增加。
对于货币政策动向,央行相关人士在答记者问里提醒市场注意:预计,随着基数效应逐步消失,8、9月份M2同比增速将有所回升。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利率水平低位运行,稳健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为稳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
然而,市场对于央行货币政策走向的解读却不尽相同。
“降准其实是一个比较中性的基础货币调控工具,被很多人认为有明显的宽松意味。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应该不愿意释放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这种信号,所以我觉得降准出来的概率还是不大。”针对7月金融数据下跌和外汇占款持续减少,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就算不降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补充基础货币也没有问题。”徐高认为,实际上,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来补充基础货币其实不是一个常规的货币政策操作。其他国家的基础货币投放都是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所以,目前央行要补充基础货币有足够多的政策工具可以选择。
“外汇占款如果出现大幅的下降肯定是降准的一个好时机。”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也对本报记者称,降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刘东亮表示,公开市场操作投放的资金会不断到期,另外资金也是有成本的,所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肯定是降准的资金有利于维护资金面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