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牵头成立线上支付统一清算平台
近日,一则关于央行牵头成立线上支付统一清算平台(下称“网联”)方案出炉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年4月,根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央行等14部委联合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下称《整治方案》)。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问题也成为监管重点。
事实上,《整治方案》出炉以后,围绕切断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直连的初衷,央行主管的支付清算协会开始牵头动议成立“网联”,作为银行与第三方机构间的清算机构以实现清算转换功能。
网联之惑
一位接近央行人士坦言,这个(网联)平台成立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将支付宝、微信等此前数据交易明细不在央行监测范围内的平台完整地纳入监管体系。
“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模式很像一个资金池,内部资金的流动,只有支付宝自己知道,无论是转账、网购还是线下扫码,显示在银行对账单上的只有支付宝(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或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当然其他一些采取直连模式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会存在类似问题。”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表示,“无论支付机构如何严格地监控洗钱,只要这个体系没有被纳入到监管的可视范畴,就不是一个透明的领域。这个问题由来已久,长期来看,监管是无法接受的。”
然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网联的落地尚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一位接近央行支付结算司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按照今年6月央行正式发布的《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转接银行卡清算牌照需要有自己的品牌,需要发卡,清算机构处理的是自己品牌的银行卡交易,“如果监管出面,银联应该是会授权给网联,但是未来visa和万事达会不会授权,其实很难说。银联已经坐拥海量卡资源、Visa万事达虎视眈眈的背景下,网联从零起步不可谓不难。”
该人士坦言,“网联”的方案经过了央行、支付宝、财付通以及各大支付机构和产业相关方长时间的博弈,“但目前也只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认为市场需要有一个独立的接口去接第三方支付和银行。至于系统如何筹建、股东架构如何设置、如何运营这些细节,目前都还没有定。”
显然,权责利的分配是“网联”计划能否落地的关键。
此前媒体曝出,网联平台将设立“三地三中心”或“两地两中心”,即成立两个或三个分处理中心,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在北京建一个总中心,这个总中心可以同时监控几个分处理中心的数据,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接入这些分处理中心来接入网联平台。“三地三中心”是建立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分处理中心,“两地两中心”是建立上海、深圳两个分处理中心。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有支付宝和财付通两个巨头,如果建成两地两中心,很有可能这两个中心被实力雄厚的两巨头中标,如果是“三地三中心”,则存在更多的机构介入。
而无论选择上述哪套方案,规则的话语权还是主要抓在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手中。
“把系统接口接到支付宝或财付通筹建的系统上,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肯定不愿意。”一位第三方支付机构副总裁表示,如果是交由支付宝和财付通筹建,中立性存疑,“支付清算协会里无论机构规模大小,都有一票的话语权。至少现在看来,这个方案还没有平衡好各方利益诉求。”
银联VS网联
作为“网联”方案的牵头人,支付清算协会面临的难题可能不仅于此。
网联的筹建,无论是技术、资金还是人才储备要求都非常高。因此,借力支付宝和财付通的系统是支付清算协会的方案之一。
而除此以外,无可回避的是,从业务架构的角度来看,网联的功能和银联非常相像。
2002年,为解决全国银行卡联网通用的问题,央行牵头成立了中国银联,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和上海、广州、深圳等18个城市有当地的“金卡”中心全部划归中国银联运营。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坦言,网联的筹建其实也有着重复投入的顾虑。“然而,且不论支付宝和银联的恩怨纠葛,从眼下的竞争态势而言,支付宝已经在实际意义上承担了最大的线上支付清算功能。从交易笔数来看支付宝已经超过了银联,让支付宝接入银联系统的想法不是没有动议过,但是支付宝基本不可能接受。”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某种程度上来讲,银联也希望承接第三方支付和银行之间的转接工作。但银联一直作为央行的亲生子饱受诟病,与支付宝这样的行业巨头又存在比较深的纠葛,相关工作很难推进。支付清算协会是中立机构,由它来牵头再组一个机构,合情合理。”
对比中国银联设立之初,银联筹建的时候是由央行牵头设立了银联筹委会等部门负责相关工作,最终88家银行共同发起设立,各家金融机构无论规模大小在最后形成的股权架构中股权比例都十分接近。
然而,网联目前面对的情况则复杂许多。
支付宝、财付通等各家支付机构均属于民营性质,尽管业务层面受央行监管,在网联发起成立和运营的问题上,却纯属市场行为,央行无法强行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近半年来,支付江湖风浪不小。
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牌照到期待续之际,续牌名单迟迟未能出炉,央行重罚银联商务和通联支付以示惩戒;另一方面创新开放提速,二维码支付重出江湖消息坐实。“整体来看,今年肯定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大年,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也是在收紧的。”上述接近央行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但是监管收紧的意思不代表杜绝创新,比如二维码支付经过市场检验以后,只要相应的监管标准明确了就可以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