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行业调查报告:土壤修复盈利模式分析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土壤修复行业空间巨大。最新《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物总超标率高达16.1%。我国土壤修复工作势在必行,市场空间巨大,前期出台的“土十条”对耕地修复提出了明确要求,保守估计“十三五”期间耕地修复市场可达到3000亿元。
我国大陆土壤修复行业起步晚,相关防治法案缺失。今年5月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阶段性土壤修复防治提出目标并指明方向,但未能解决土壤修复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困境。
商业模式不成熟是制约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土壤修复可依据土地类型分为耕地修复、场地修复和矿山修复。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项目以场地修复项目居多,因其修复后拥有高经济价值,盈利模式清晰,率先得到治理。耕地修复由于修复后的地块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修复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由于尚未解决耕地修复长效资金问题,耕地修复进展较为缓慢。矿山修复尚未成为现阶段关注重点,“土十条”中未对矿山治理做重点说明,目前仍以监管防治为主。
我国现有土壤修复盈利模式可分为污染方付费模式、受益方付费模式和财政出资方式。通过PPP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土壤修复项目是土壤修复盈利模式的积极尝试,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土壤修复资金短缺的问题。
政策推动下盈利模式有望解决。参考美国和台湾地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道路,出台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是必经之路,建立和完善土壤修复专项基金是土壤治理的有效方法,解决基金来源是问题关键。近年来,我国政策法规正在逐步完善。根据今年5月出台的“土十条”提出的要求,相信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盈利模式会得到加快解决。预计《土壤污染防治法》将于2017年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严格的行政执法体系将为土壤修复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也将使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得到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
风险提示:政策出台与执行低于预期,订单取得不达预期,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