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工业园区提门槛 化工厂的合理位置究竟在哪里?

2016-07-27 11:12:00

 

来源: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导语

从新闻百科获取的近15年来50个重要城市的化工厂搬迁数据来看,88%的化工企业搬迁到了城区周边或者是偏远乡镇的工业园区中。而去年的天津港爆炸事件,不仅促使各地化工厂搬迁改造大大提速,同时也给各工业园敲响一记警钟。

天津港爆炸事件震惊全国,也促使各地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大大提速。2015年11月,工信部编制完成了《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方案》,单独提到:“搬迁改造项目原则上要进入安全环保设施齐全的工业园区。”

新闻百科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对全国50个城市近15年间的化工厂搬迁情况进行查找和梳理后,获得了一份700多家化工厂搬迁的名单。在有明确搬迁新址信息的503家化工厂中,有88%以上的化工厂都选择了搬进工业园。

如今,化工厂从人口密集的城区搬离,并迁入工业园区已是官方与民间的共识。理论上,大量工业园区的建立可以更有效地承接城市化工企业的搬迁,但与此同时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是否所有政府要求搬迁的化工企业能找到对口的工业园?工业园的入门门槛又是否会拦住一部分有入园需求的化工企业?

镇镇都有工业园,为求发展“筑巢引凤”

化工厂搬迁与工业园的建设本就是关联动作。

工业园区的兴起,与九十年代大量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有关,在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江浙一带首先出现。2000年后,随着国家“退二进三”和“退城入园”政策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的建设速度也明显加快。截至2015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502家 ,而在远离城区的乡镇地区,各式各样的工业园更是不计其数。

从新闻百科统计各城市数据来看,青岛、武汉等老牌工业城市的工业园区数量都比较多。特别是武汉,很多重要的化工企业都位于市区,政府在规划工业园时在市郊布局了七个不同方向的工业园,供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号入座。2008年,位于武汉东北部的化工区正式挂牌成立,同年便有武汉有机化工厂、双虎涂料等多家企业集中确定搬迁计划开始搬迁。到2015年,随着市区最后一家化工厂外迁,武汉终于完成了三环内无化工企业的目标。

一个城市的工业园有规划于城区周围的,也有在下辖县市、乡镇的。据此对化工厂搬迁去向分别统计可发现,搬迁到下辖乡镇工业园区的化工厂数量占到总数的90%。

相对来讲,城区工业园与乡镇工业园在安全设施与监管门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同样影响着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化工企业搬迁方向的选择。

我们根据“天眼查”信息,将443个搬到工业园的化工厂按照企业性质分类,从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搬到城区周围还是下辖乡镇的工业园,民企的比例都是最大的。但搬迁至城区周围工业园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比例均高于搬至乡镇工业园的比例。

近十年来,全国不少地方相继提出并实施“工业立市,园区兴市”战略。试图通过构建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梯度转移的平台,抢抓发展机遇。有些地方为了实现所谓的“筑巢引凤”,要求每一个乡镇都要规划兴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并将此列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政绩考核的范畴。这样的“大干快上”难免使得政府对搬迁来的化工厂放松审查和监管,无疑又将产生新的隐患。

建设赶在规划前,走上弯路重新洗牌

众所周知,化工产业高产值、高税收,是不少地区GDP及财政收入的支柱,然而在“镇镇都建化工园”的繁荣表象下,规划时的“短视效应”也逐步显现。

和武汉这种对化工行业十分重视的城市不同,一些城市在工业园兴建之初,根本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也没有拟定相关规范,工业园建设的门槛很低,很多项目都是匆忙上马,缺少前期规划及环保、法律各方面的评估,导致很多地方出现围个围墙挂个牌就号称是工业园的情况。有些地级市,一个市就有十多家化工园区,更有一个县的化工园区就超过了10家。

然而这样潦草建立的工业园只能给企业提供水电等基本设施,很难达到“1+1>2”的协同效应;更糟糕的是有些工业园不具备排污、消防、应急处置能力,环保要求也往往不达标,甚至有可能发生连环安全事故,这种工业园的存在无疑给整个周边地区带来无尽的困扰。

2015年天津港“8˙12”大爆炸暴露出我国化工行业管理的乱象,给各地的工业园敲响了一记警钟。去年年底,工信部要求各地从城乡、生态和环保等方面重新科学制定园区的发展规划,不少省份开始“忍痛”治理化工产业和园区。

今年5月初,山东省发布数据称,全省共有9069家化工生产企业,规模以下占63%;有199个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入园率32.8%。工业园中目前已关闭化工生产企业651家,责令整改企业2157家。

工业园区提门槛,污染企业去向何方?

尽管化工厂退城入园早已是大势所趋,但在搬迁过程中,百科发现仍有一部分漏网之鱼没有搬到工业园区。这就得从国家政策对工业园环保要求的逐渐规范说起。

上世纪末“退城入园”政策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各地方纷纷积极投建工业园,但其实很多工业园在环保方面的管理十分松散,根本达不了标。

随着环境治理的脚步逐渐加快,国家对工业园的环保要求越抓越狠,导致园区对入园企业环保水平的把控也越来越严格。例如2011年被扬州化学工业园挡在门外的33个项目中,就有23个项目是由于环保不过关被拒。

工业园环保门槛的提高,对其自身的优化无疑是有利的,但换个角度来看,工业园吸纳高污染企业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这些连化学工业园都不敢要的重污染企业搬到园外,是否会对新址附近居民的生存环境产生威胁?

广州重点化工企业的昊天化工就是这样一例。2006年,昊天化工却因为污染严重,隐患颇大,连选两个化工园对方都不敢接收,始终无法成功入园。最终,阳江政府在居民的一片反对之声中,积极促成昊天落户阳江。

搬郊区再搬外市,城市扩张“驱赶着”工厂

也许正如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逃离北上广”一样,化工厂在一线城市的生存空间也已经越来越小,不得不向外市搬迁。

在化工厂迁往外市比例的前十名中,一线城市“北广深”占据三席。其实北京的化工厂搬迁从很早就开始了。2004年,北京第一次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概念,次年决定将城区内的化工厂搬迁到五环外。如今,昔日著名的北京东南郊化工区已经成了CBD的中心地带,周围满是高档商场和住宅。

大都市的城市定位早已不是“工业城市”,“高精尖”才是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一线城市寸土寸金,房价越炒越高,商住用地都难以满足,根本没有空间留给化工这样占地面积大、污染严重、效益又不算高的行业。

事实证明,把化工厂搬到城市外围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北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太快,不到几年化工厂新址周边已经楼房林立,刚落脚的企业只好再一次外迁,在石家庄、邯郸等地再次落户。

“城围化工”又何解,协调“安全距离”才重要

其实换一个角度也许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化工厂一直在向城市外围搬迁但“化工围城”的困境一直得不到根治。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爆炸,老城区周边不仅要承接化工厂的迁入,还要接纳市区过饱和的人口,分身乏术。有时候明明是化工厂先来,居民后到,乡镇变城市,却被扣上了“化工围城”的名号;有时候甚至是迁入的化工厂激活了当地的经济,继而形成人口聚集区,演变成居民“与毒为邻”的局面。这些情况,与其说是 “化工围城”,倒不如说是“城围化工”。

但从现实角度看,不论是“化工围城”还是“城围化工”,化工厂安全问题的产生和“安全防护距离”的不足都有脱不开的干系。

简而言之,就是规定有安全风险的企业应该距离人口密集、财产重大的地点多远。化工行业作为高危行业,也理应有严格清晰的安全防护距离规范。

据业内人士透露,“安全防护距离”的评估是由安全评价师完成并出具安全评价报告的,然而在现实中,环保评价报告才是决定化工厂选址的关键因素,“安全防护距离”的规定显得有些尴尬。

如果说解决“化工围城”的一大前提是保障安全距离,那么当化工厂的选址和居民区之间存在矛盾时,东莞的立沙岛给其他政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14年,东莞将立沙岛确定为石化基地,为更好地发展石化产业,政府决定将该岛居民全部搬迁至安置区。这种“不搬厂,搬人”的方法尽管实施起来可能有些难度,但不失为一种双赢之策。

对各地来说,“退二”只是城市转型的第一步,“进三”进展得如何又是一场新的硬仗。搬迁的化工厂往往位于市区的黄金地带,而且占地面积大,成为各大开发商争抢的“香馍馍”。这些化工厂原先在运行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规范的行为,很容易导致土壤、水源的污染,在后续进行商业开发中,如果做不到完善的环评、修复工作,对附近的居民来说无疑是潜伏的炸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