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只是缓解内涝不是“万金油”

2016-07-15 14:14:00

 

来源: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目标,那就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

视频来自浙江卫视新闻评论节目《今日评说》,本期嘉宾为浙江卫视评论员舒中胜。

【背景】随着近段时间国内多地相继出现大水围城,“海绵城市”也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什么是海绵城市?它的出现,能不能让我们告别“看海模式”呢?就在一年多前,国家批准了国内首批16个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浙江嘉兴就是其中的一个。

海绵城市的初衷让城市恢复自然状态

每逢暴雨,我们总是能听到网友这样的调侃,来某某城市看海。有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全国每年都有上百座城市发生内涝。水从天上到地上,再进入江河湖泊,这是大自然运行的过程。专家介绍说,如果纯粹是自然状态,地面上降下十个单位的水,留在地表也就二个单位。但现在很多城市,留在地面的有八个单位甚至更多。为什么?城市硬化的地面使得雨水渗不下去。即便渗下去了,地下管道的容量太小又使得它很容易满出来。海绵城市的设想就是,要恢复它的自然状态,甚至还能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水多了吸进去,水少了挤出来,让它具有弹性作用。

海绵城市:疏通毛细血管给城市舒经活络

我们曾经以为,海绵城市会不会只是一个概念。又或者说,象我们之前理解的那样,把下水道做大了就可以了,大到下面甚至可以开船。其实,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有渗、滞、蓄、净、用、排一个个环节,需要有科学的计算。它不仅要求改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推进城市自然生态的修复。从嘉兴的试点来看,我感觉它更多的是在给城市舒经活络,疏通城市的毛细血管。

海绵城市“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传统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必不可少。但是,面对暴雨,我们的城市需要混凝土管道、混凝土池子这些灰色的基础设施,但更需要自然、生态这些绿色的基础设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总共只有2800个字,但15次用到了“自然+”这样的词组。比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生态、自然水体等。“自然+”描摹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从这个角度来说,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目标,那就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

海绵城市让雨水变“包袱”为财富

拿嘉兴来说,嘉兴虽然是江南水乡,河道纵横交错,但都是过境水,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省人均水平的一半,嘉兴也因此成为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城市。以前,和其他大部分城市一样,嘉兴城市排水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通过管道集中排出。强降雨一来,绝大部分的雨水就这样白白流失了。嘉兴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初衷就是,要让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海绵城市只是缓解内涝不是“万金油”

武汉水患所以受关注,是因为三年前这个城市曾经提出,要花130亿元来治涝。当时有媒体报道说,武汉三年后可以告别看海。没想到的是,三年之后,武汉不仅又看海,而且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究其原因,有人归咎于湖泊的减少,有人认为和湿地消失有关,有人表示,降雨量实在太大,真的是人力无法抵抗的。在我看来,武汉水患应该是个多因一果的结局。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减少水患的发生,但就此说它可以终结看海模式,我觉得并不现实。真要有百年一遇的强降雨,形成内涝恐怕也是必然的。海绵城市的建设无法杜绝内涝的发生,但它一定可以减少内涝的次数,缓解内涝严重的程度。有句话说得好,对大概率的小降雨,要把水留下来;对小概率的大降雨,要把水排出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