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中国矿企走出去大多失败 需全产业链抱团出海

2016-06-22 15:07:00

 

来源:

据惠誉旗下BMI研究委员会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内需与产量之间的差距将推动中国企业收购海外矿产资源。

洛阳钼业(603993.SH)先后以15亿美元收购英美资源公司在巴西的铌矿和磷矿资产,并以26.5亿美元收购刚果最大铜钴矿。而嘉能可或将出售在哈萨克斯坦价值20亿美元金矿的消息也引起了山东黄金(600547.SH)、紫金矿业(601899.SH)等的极大兴趣。

一方面中国企业借“一带一路”东风频频出海,抢购优质矿产资源;另一方面中国矿企却面临折戟海外的尴尬现实。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思德表示,中国矿业走出去绝大多数是失败的。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企业千辛万苦得来的矿产无法得到有效开发?

高品位矿为何沦为“废矿”?

矿业权交易活动中,矿业资源虚报、夸大勘探数据的现象屡见不鲜。资源是矿业并购的核心,对于资源出现误判,无疑将导致重大并购失败。

中矿联秘书长陈先达曾表示,过去数年里,国际矿业公司低效资产剥离成为中国境外并购主要来源,甄别难度增加。这导致一开始认为的高品位矿到手之后才发现并没有开发价值或者很难开发,从而使这些矿产沦为废矿。如今,中国大量采购已经产生了无数的不良投资,很多大规模交易都在亏钱、承担意料之外的成本、或是产出远远不及预期。2006年中信泰富出巨资开建澳洲磁铁矿项目,资源量为20亿吨,原计划投资42亿美元,但开工之后其工程规模之大、系统之复杂远超预期,导致投资预算增加至52亿美元,投产日期被迫一再推迟,高品位矿一段时间内只能封存,沦为废矿。

无法与当地建立界面友好的合作关系使得很多中国企业在拿到矿产资源之后却落入无法开发的境地。

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矿企借助资本的力量去开采别国矿产资源,往往会被当地认为是来进行资源掠夺、并破坏当地环境,从而导致政府杯葛、民众反对等方方面面的阻力,使得这些高品位矿藏由于无法顺利开采,慢慢演变成人为的废矿。上世纪90年代,首钢集团在购买了秘鲁Hierro铁矿之后的20年时间里因违反当地环保法规受到四次罚款,其中包括向大海倾倒废水等。而2014年3月30日,中国铝业在秘鲁的铜矿也被叫停,秘鲁官方给出的解释也是中国公司在施工中破坏了当地环境。正是由于同样的理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张宏洲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东南亚的民众对于中国矿企的出海普遍持谨慎的态度。

中国矿企在秘鲁多次因冲突被迫停产

中国崛起给矿企出海带来了压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卫婷认为这也是另一个造成矿产开发“搁浅”的原因,且容易被国内忽略。

张卫婷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崛起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从而导致国际体系内很多国家都是从国家角度而非市场主体角度来看待中国矿企出海,导致中国矿企海外生存艰难。比如阿富汗能矿资源价值超过3万亿美元,如此巨大的潜在资源必然吸引中国企业的进入。而出于国际关系的考虑,印度抢先与伊朗签署恰巴哈尔港开发计划,用于运送阿富汗矿产资源,而印度所针对的就是中巴经济走廊。

全产业链抱团出海

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进一步表示,除了国家要为矿企出海提供具体政策支持之外。企业或者行业自身也必须摆脱单打独斗的出海方式,并弄清楚所在国的经济现状。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资源国,很多分布在亚非的矿产资源国家经济结构都是偏态的,虽然被开采国需要用资源来换取自身所需,但更亟需的是通过工业化来摆脱国家经济由资源决定的现状。中国工业化的经验,恰是这些国家需要的。因此矿企在出海的同时应该把采矿和制造业一起带出去形成产业园区,通过改善当地工业化落后的现状来解决目前矿企出海与当地界面不友好的问题。而这就需要行业间形成产业联盟共同出海,比如铝矿开发企业和铝产品制造企业、铝产品需求企业共同抱团出海,形成企业间的战略协作,从而降低风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