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加速中企海外布局 不少中企面临“水土不服”
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赴海外寻找投资和业务拓展机会。专家预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企加速海外布局的现象仍将继续,建议相关企业应积极主动采取多种举措,有效化解投资风险。
“一带一路”加速中企海外布局
商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236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对外投资方面,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5.6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9%。
专家预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多种因素导致这一趋势仍将持续。首先,“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资金的刚性需求仍然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处在不足够支撑社会发展或处于更新换代的状态,但当地政府或民间经济没法满足资金缺口。按照亚开行的估计,今后十年,亚洲的基础设施需求大约为8万亿美元。这些国家为了吸引外国投资,提供了很多政策优惠,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会。
其次,在中国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向外转移成为部分富余产能是必然选择。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将获得更加宽松的环境。
不少中企面临“水土不服”
据了解,中国企业长期以国内经营为主,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加之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多重不利因素,导致很多中企“水土不服”。
首先,政治风险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遇阻最为主要的原因。众所周知,中国远洋收购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口项目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投资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过程异常艰辛,一波三折。这些都源于项目所在国政治的不稳定,让中方企业的巨额投资反复陷入困境。
其次,法律风险不容小觑。专家表示,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企业文化与国内现实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如发达国家的工会制度,就与中国的工会性质和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异。专家提醒与外方签订合同一定要严谨细致,初期处理妥当,后期合作相对顺利,反之亦然。
第三,文化风险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败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专家表示:由于文化的差异,给“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制造了人为风险,制约其海外发展,这也体现出中国企业软实力的不足。
多措并举化解投资风险
专家建议,企业应从建立风险防范体系、熟悉投资国法律政策和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实现企业本土化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有效化解投资风险。
首先,企业应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和应急机制,建立动态和量化的投资环境评估系统,充分了解并收集投资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环境,对项目成本、收益、风险进行全面而动态的评估。
其次,企业要熟悉投资国法律政策和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才能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投资前应建立海外业务合规风险防范体系,制定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规范海外市场经营行为,防范违法违规事件的产生。
第三,了解当地文化,实现企业本土化。专家表示,要融入当地文化,还要了解当地老百姓的感想。据了解,一些中资企业在国外帮老百姓修水电站、提供太阳能设备,为改善当地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大大拉近了企业跟当地人民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