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中国制造冰火两重天 技术创新成赶超突破口

2016-06-21 11:44:00

 

来源:

6月14日傍晚,德国总理默克尔乘专机返回柏林,以沈阳为终点,结束了为期3天的访华之旅。随着“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进一步对接,双方的合作热度再度攀升。

实际上,早在2013年,沈阳机床集团就推出了具有工业4.0理念的数控机床系统,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随着这款名为i5的数控系统逐步打开国内市场,i5及其背后的研究团队也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80后硕士担当研发主力

“i5”是由上海研究院副院长朱志浩带领一群80后年轻硕士历时5年自主研发的产品。其名称来自5个英文单词—Industry(工业),Information(信息),Internet(互联网),Intelligence(智慧)和Integration(集成)的第一个字母。

2013年,应用i5系统的数控机床进入市场,并且很快受到大批民营企业的欢迎。近两年,全球的机床工业都在经历衰退,中国机床工业也被认为是出现产能过剩。而“i5”数控机床的销量,却在这时“逆势上扬”。2015年4月,数控系统巨头发那科迫于竞争压力,把同类系统的价格下降了20%。

i5系统不仅打破了国外数控系统的技术垄断,更是超前地具有工业4.0理念的系统。例如,i5使机床在加工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传送的数据。于是,i5机床就成为一个智能终端,通过可以存储和分析大数据的云平台,就能够解决成本核算、远程操控等问题。

今年,沈机将联手神州数码在全国建30个“i5”智能工厂。他们所有的机床将接入iSESOL云平台,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

2007年,沈阳机床集团联合中科院计算所,日本安川公司以及一家欧洲公司,开始开发自己的数控系统。沈机董事长关锡友请自己同济大学的师兄朱志浩主持研发。1年后,由于最终认识到外国公司不会轻易把自己的核心技术告诉别人,研发团队下定决心从基础开始做出自己的系统。

很难想象,i5系统最后是由2名高校老师和7名对数控机床并不了解的研究生“边做边学”研发出来的。朱志浩选人的标准很简单:年轻人、能干事、没有被“框框”束缚住。最终,这批年轻人果然不负众望,他们研发了把作业计划、生产调度、设备管理、成本核算等信息系统全部集成在机床上的算法和软件,研发出双向补偿技术,使机床的加工精度不低于日本的产品。

目前,“i5”数控机床的已有用户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和珠三角一带(零星用户已遍及全国),以民营企业为主。其中珠三角地区的用户集中在3C(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为了满足3C行业的制造需求,沈机专门为3C行业量身定制了M1智能高速钻攻中心,其加工精度、效率与使用发那科和西门子数控系统的机床不相上下,而且占地面积小,成为“i5”数控机床销量增长的主力。

沈机上海研究院市场部副部长万德科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除了技术上打破垄断,沈机还利用融资租赁、更便利的售后服务等种种策略进一步打开市场。“我们现在就是要打破客户对国外品牌的依赖”。

深圳锐鼎制工是一家生产手机金属结构件的企业,去年9月开始使用沈机的i5系统,并签署了战略协议。沈机新的机器会提供给锐鼎使用,而且,如果一些新的生产工艺需要用沈机的设备来实现,后者将会免费提供。另外,沈机还为锐鼎提供一个常驻的技术团队。

锐鼎制工常务副总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沈机的系统能够实时把所有机床的信息,比如刀具的寿命,产品的品质状况等输送到办公室,将来还可进一步互联网化。

大部分企业处于2.0阶段

从i5数控系统,到一个普通的生产车间,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体现出极大的内部落差,大部分企业远远没有到转型升级工业4.0的时候。

广州机械研究院院长黄兴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工业4.0”并不包含革命性技术,它是将各国已有的技术打包整合成一个新的工业系统,包括工业机器人、射频识别、3D打印、工业互联网、智能物流等。“万物互联”是其核心理念。但是,目前所说的“机器换人”乃至“无人工厂”离工业4.0的概念还有很远的距离。

黄兴认为,未来5-10年,“工业4.0”只能是示范工程。他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工业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很多企业还在2.0的水平,3.0的企业都不多,如果一窝蜂地追求欧洲提出的工业4.0理念,反而可能削弱制造业的竞争力。

机械工业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认为,目前的机器换人趋势,首先是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但更重要的就是为转型升级做准备。黄兴对记者表示,工业4.0意味着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珠三角在信息技术方面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对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很有利的。

随着机器换人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劣势也愈发突出。广州数控高级总经理李伯基曾向媒体表示,如果核心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90%的成本将掌握在国外机器人厂商手上。

抉择创新路径

随着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安川和发那科等企业深入中国市场,中国如何在核心技术上快速追赶对手呢?

近年来,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来获得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然而这种并购往往受到各种条款限制,中国企业无法顺利获得对方的技术所有权。石勇认为,即使不能把技术兼并过来,也应考虑公司兼并,因为技术都有溢出效应,有了公司兼并,双方自然会有许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再慢慢学习。

很多情况下,与外企的技术交流要比想象中的困难。前文中沈机最初与欧洲一家公司的合作就是典型的事例。合作开发中,由这家公司打包向上海团队提供底层技术,但所有的数据和代码一律不向中方开放,唯一开放的内容是人机界面和译码的一部分,上海团队可以在对方提供的开发包上进行二次开发,但这些工作都没有涉及到数控系统最核心的部分,只是边缘性开发,例如修改用户界面中的文字或图标颜色。

除此之外,该公司的高层还对上海团队有很强的防范心理,拒绝与中方的技术人员探讨任何有关技术问题的细节,同时也禁止他们的工程师对这方面的内容作出介绍。

经过大半年的合作,上海团队深刻地意识到“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其实根本没有换来技术,因为外方根本就不会把核心技术交给自己。想要掌握核心技术,就只有自主研发一条路可以走。

石勇曾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技术创新有三类:第一个是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对国外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第二个是中科院提出的集成创新,就是把模块化产品集中起来再创新;第三个是科技部提出的原始创新,特指高科技、搞研发。珠海2017年或2020年的规划里侧重于第一种创新,但未来,三种创新方式应该要全面开花。

6月13日,西门子与几家中国大型企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在钢铁、船舶制造、电子和航空航天领域实现强强联手,布局智能制造。这是此次默克尔访华的成果之一。

对于中德的制造业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分析称:“德国有其技术优势,中方在资本和人力资源上有优势,还拥有规模巨大的市场。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不仅对中德制造业的升级有利,甚至对全球的制造业发展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