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将优化国内的生产消费环境 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也许以后国人不必再到境外抢购奶粉和马桶盖了。
近日,国办公布的消费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强调,提升婴幼儿配方乳粉、厨卫用品等生活用品的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升食品药品的供应品质。中国将在这些领域以提高标准为契机,淘汰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消费品供给。
工信部表示,将优化国内的生产消费环境,在生产端避免产业的“劣币驱逐良币”,在消费端通过惩罚性巨额赔偿等手段,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进而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提高标准增加高端供给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
专项行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进国内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根据意见的要求,到2018年主要消费品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到2020年,消费品质量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
6月1日工信部的媒体通气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消费品标准方面,部分产品国内外的标准仍有差距,有些差距未必是企业制造存在问题,这些企业能够达到出口的更高标准,不过还要考虑国内消费层次的多样性。随着国内消费的升级,提高标准将作为淘汰低端供给、增加高端供给的重要手段。
冯飞表示,将结合标准改革,鼓励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执行团体标准,后者要高于国内的强制性标准。
提升标准有着补短板的意味,据国家标准委工业标准二部主任戴红介绍,我国儿童用品和国外相比,在玩具、童装、童鞋和童车4大类7小类产品上缺少统一的标准。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则透露,今年将重点支持婴童服装,食品、药品等婴童消费品企业实施“三品”战略。
冯飞介绍,中国很多消费品在标准上与国外并无太大差距,比如中国的婴儿配方奶粉高于国际标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这影响了国人对国货的客观认知。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部副主任韩军花表示,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在乳糖等指标上确实比国际标准更严格,但是标准再好,执行才是关键,企业是最关键的第一责任人,另外政府的监管也要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的执行与监管在乳粉、厨卫、食品药品方面显得格外重要。
意见在多处强调,在对标基础上,要稳步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同时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全面提升仿制药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婴幼儿配方乳粉、厨卫用品等生活用品的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
不能输在消费环境上
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我国公民境外旅游消费金额分别达1万亿元和1.3万亿元,境外消费额中,境外购物支出占50%左右。在中国工业门类齐全、国内消费品堆积如山的背景下,国人不远万里到境外消费,且消费品不仅有婴幼儿奶粉,连电饭煲、马桶盖等一般消费品也热衷从境外购买,这值得我们做哪些反思?
工信部在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时表示,部分消费之所以流向境外,首先是因为我国科技含量、质量品质、品牌认可度高的消费品供给不足;相反,不少质次价高的商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却不绝于市。
在品牌方面,我国消费品与国外产品相比还处于弱势。此外,国内消费环境较差,消费者消费信心也有不足。
“不是我们制造业出了问题,我们输在品质、品牌,输在消费环境上。”冯飞表示,好多海淘的东西原产地就是中国。
冯飞表示,消费品工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行业,政府最应该做的是优化国内市场环境,使消费品行业能够利用市场化来解决其内部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环境的改善主要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方面,冯飞认为,必须真正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而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统一国内市场、维护公平竞争、完善准入方面,由政府为企业营造一个好的产业环境。
更重要的是优化中国的消费环境,冯飞认为,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现象影响了整个消费环境,中国消费者对国产产品的信心在下降,进而影响了产业的繁荣,因此必须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关于优化环境、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工信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将在完善市场准入上,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削减前置审批和不必要许可。取消不必要的审批、目录和不合理收费。同时,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严厉打击电子商务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在加强市场监管方面,工信部将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建立消费品企业“黑名单”、惩罚性巨额赔偿等法律制度。在中小城市、农村市场开展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消费品专项行动。
关于惩罚性巨额赔款,冯飞表示,这需要多个部门协调推进,这正是在国办层面发布意见的原因,工信部将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惩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