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品牌上演借船出海 中韩彩电竞争升温
继创维收购德国Metz电视业务后,日前海信正式对外宣布以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彩电工厂,和夏普电视美洲地区五年品牌使用权,这也就意味着今后美洲地区的夏普电视业务正式划入中国彩电阵营。
国内彩电巨头海外并购再下一城。继创维收购德国Metz电视业务后,日前海信正式对外宣布以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彩电工厂,和夏普电视美洲地区五年品牌使用权,这也就意味着今后美洲地区的夏普电视业务正式划入中国彩电阵营。而号称“液晶电视之父”的夏普对美洲业务的托管,被业内看做是日系彩电加速抛售的信号。
海信近期目标全球第三
“海信近期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全球彩电主流品牌且稳居前三。”海信集团副总裁林澜日前表示,这是收购“夏普美洲”的一大原因,目前北美、欧洲、澳洲这三个发达市场是海信国际化的战略突破口,要快速壮大需要通过技术、产能、市场等多种渠道同步进行,而并购这一捷径也是海信擅长的。
据了解,作为此次收购协议中的夏普墨西哥工厂,电视产能达300万台/年。对此林澜表示,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不仅有利于解决夏普在美洲地区产能瓶颈,同时,通过夏普品牌的授权,夏普还能够获取更多的渠道资源,从而实现海信在美洲市场的快速成长,增强夏普在渠道以及规模上的议价能力。
谈及收购后海信和夏普品牌的定位。林澜给出了清晰的路线图:“在电视品牌的存量认知上,我们要承认夏普大于海信。因此,对夏普我们定位于高端品牌,海信定位于中高端品牌。今后在美洲地区,海信将采取双品牌独立运作战略。”
为提升夏普美洲电视业务的竞争力,海信美国分公司总经理刘斌表示,将尽快把海信的ULED显示技术以及互联网交互技术移植到夏普品牌的产品上。预计通过收购及一系列举措,为海信美洲业务增加20亿美元的收入。
日系彩电集体退缩
与中国彩电厂商不断加码海外业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日本四大彩电厂商则面临衰退、亏损和业务收缩。
据此前夏普、索尼发布的2015年4-6月的季度财报显示,当季夏普液晶电视全球销售量为141万台,较去年同期的173万台大跌18.49%;液晶电视销售额为641亿日元,比去年同期的857亿日元下跌25.2%。索尼电视除了北美市场,在包括中国、欧洲在内的全球其他彩电市场全部出现销量下滑,当季索尼电视销售额同比下跌17.6%至1689亿日元。
事实上,由于电视业务的不断亏损,2014年索尼便成立索尼视觉产品公司,将电视业务独立,当时便被业内看做是索尼为出售电视业务做铺垫。今年初,甚至一度传出海信将接盘索尼电视。
松下、东芝两家日系彩电品牌的处境更加堪忧。今年初,东芝发布公告称,公司海外电视机事业的自主开发、销售将全部终止,东芝在海外的电视品牌将与第三方签署品牌使用权委托协议。
遭遇等离子重创的松下,也于2015年1月关闭了位于山东济南的彩电工厂,也是松下在中国最后一家彩电工厂,并宣布将以贴牌代工方式在中国销售松下彩电。
有业内产业观察家指出,“对于日系彩电厂商来说,剥离抛售电视业务只是时间的问题”。近年来,索尼、夏普、松下的电视市场份额一直在下行,彩电业务亏损不断,品牌影响力也在下降。基于该情况,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条件下,剥离电视业务可能性很大。
中韩彩电竞争升温
据DisplaySearch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估计,在2014年全球彩电市场中,韩系品牌占到40%,中国内地企业约占25%-26%,日系品牌整体份额不超过25%,还有10%属于美国和中国台湾企业。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专家委员洪仕斌看来,当下中日韩彩电格局就好比一个三角形。三星、LG韩系彩电代表着最长边,而夏普、索尼等日本彩电企业代表最短边,中国彩电企业在两者之间。
“按照三角形理论,不管是哪两边相加都要超过第三方。”洪仕斌指出,虽然当下韩国彩电阵营一枝独大,但是如果中国彩电阵营能够收编日系彩电阵营,全球彩电格局则有望发生改变,成为由中国彩电厂商主导。
有产业观察家表示,韩系三星、LG的全球品牌定位偏高端,而夏普、索尼也是偏高端,在国际市场影响力不如前者,收购并不能给三星、LG带来多大的利好。反观中国彩电厂商,目前主要的市场份额集中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开拓不够。且在欧美等地区的定位偏中低端,收购日系企业能够有利于中国彩电企业快速走出国门。
此外,近年来中国彩电市场增长放缓,开拓国际市场也成为国内彩电厂商发展的主要方向。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此前便指出,出海抢占国际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彩电厂商发展壮大的关键。事实上,不只是海信收购了“夏普美洲”,近两年,TCL通过增持完成对TCL东芝合资公司的控股,而创维也收购了德国老牌电视企业Metz的电视机业务。显然,日系彩电的去向,将对中韩彩电的竞争造成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