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解码中国经济走势的“新”与“变”
2015年中国经济已经走过半程,上半年“成绩单”即将公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呈现出哪些新特色、新亮点、新变化?最近一段时间,多路记者深入东中西各地,访部门、进企业、听民声,把脉经济走势,感受经济变化,探寻转型之道。这组报道分为稳增长、制造业、进出口、消费、创新创业、一带一路、听民声等七个板块,今天起将在“新华全媒头条·年中经济调查”栏目连续推出。
进入7月,海内外关注中国经济的目光,投向即将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经济下行压力下,稳增长是一道无法回避的严峻考题,中国如何作答?
记者近日就此走进河北、重庆、江苏进行调查。三地位于中国的北、西、南,构成地理上的三角型,地域不同,禀赋不同,结构不同,稳增长举措各有所向。
稳增长意味着什么?稳增长有多难?如何实现稳增长?记者深入政府和企业,聚焦当前经济走势的“新”与“变”,力图解开稳增长的密码,探寻稳增长的中国策。
走向之变:稳增长与新分化相生相伴
10.7%、8.4%、6.2%,今年一季度重庆、江苏、河北三地经济增速呈现阶梯式分布。
从全国看,以往各省份大体齐头并进的经济增长常规走势正被日益显著的分化走势所替代:一季度增速最高与最低相差8.8个百分点,创近年同期新高。
作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大重要特征,走势分化改变着东中西部梯度发展格局,正在重绘中国经济版图。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分析认为,这种分化利弊兼有,“一些地方在分化中逐渐调适速度,在调整中更快完成动力转换,在错位发展中重新找到比较优势。但是,分化过于明显会进一步拉大区域差距,影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稳增长是不能丢掉的指挥棒。调查中记者发现,随着同步走、同质化区域经济运行结构的改变,各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个性化”稳增长举措纷至沓来。
在重庆,稳增长的“密码”是合理的产业布局。
在一派生机的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告诉记者,新区在产业承接上主要吸收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更有利于减少企业配套成本,有利于各种要素支撑其发展,所以企业扩能、研发等方面的投资一直源源不断。”
产业布局变化背后,是紧跟经济大势的运筹帷幄。记者在4个加号中找到了重庆稳增长“秘笈”——“整机+零部件”,汽车、电子信息等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资本+产业”,通过股权资金进入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订单+制造”,通过解决市场订单吸引企业落户;“金融+市场”,成立若干融资租赁公司帮助企业开发市场。
重庆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5%,支柱产业中的汽车和电子制造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8.3%和13.7%。
在江苏,实体经济仍是增长的火车头。
“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实体经济仍是稳增长一大法宝。江苏企业家普遍有制造业情结,制造业稳住了,总体经济就能稳住。”江苏省统计局局长夏心旻告诉记者。
6月底在苏南采访时,常州市武进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敏其刚刚从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归来,收获了几笔大订单的他笑容满面。
54岁的王敏其创业30年,始终在做纺机。“当年跟我同时创业的朋友,只有我在坚持做老本行,就是因为热爱,总想做到极致。”王敏其说。
这是一种传承。两年前,留学美国的儿子王水放弃了白领工作回到家乡。在他的主持下,公司开发出三维全成形智能化经编技术,可实现从纱线到成衣的一次性编织,创造了行业领先水平。
这也是企业家身上的坚守和定力。民营企业无锡化工装备公司30多年只做那些看似瓶瓶罐罐的东西,但其技术水平已世界领先;上市公司小天鹅虽然品牌早已响当当,却不曾浮躁,没有大举扩张,埋头只为把洗衣机做得更好。
夏心旻告诉记者,江苏省今年前4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3%,这一指标居于全国前列。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因素,地方经济要保持发展,必须拨开迷雾,不为一时一事所困扰,着眼于长远和全局,才能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说。
投资热点排行榜
有价值的产业投资参考
中投顾问
产业投资咨询服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