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机器人:替代工人在路上 现在还是配角

2015-02-06 08:55:00

 

来源:

富士康深圳龙华厂区,这个对外界略显神秘却又常常被提起的地方正在进行着一场流水线上的革命。

现在,富士康的近百台不同型号和不同工种的机器人已经在厂区内开发、调试、运作。富士康集团自动化技委会的总经理戴家鹏博士在最近的一次公开讲话中提到,富士康在自动化、机器人的开发会保持比对手早半年、一年的开发节奏。

事实上,不仅仅在富士康园区,更多的机器人正在走向生产线。1月27日,作为中国制造的典型城市的东莞正式通报一号文,在这份《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的红头文件中提出了战略举措共43条,第一条就是:加速开启“机器换人”的时代。

流水线上的新面孔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有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现在,机器人已经“落地”走入全球各地的工厂,并且完成人工都做不到的事情。麦肯锡预测,每年全球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约为60亿美元,先进的机器人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可达7200亿到1.45万亿美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厂商之一,富士康显然深谙此道:制造业始终是寂寞、漫长且难得到掌声的行业,当代工矛盾被逐渐淡化时,代工利润又在逐渐缩减,所以这两年可以看到郭台铭在极力主张自动化生产。

曾经有媒体在去年年底进入过富士康的机器人车间,里面的近百台机器人被放置在已经编好号码,黄色栅栏围成的“笼子”里。看上去这些“蓝绿色”的机械化“工人”被安排了各种工作,有的做电控测试,有的做场景性测试,有些还是超载、超时地跑,已连续测试运行了一年以上。

在去年深圳高交会上的一次演讲中,戴家鹏回顾道,在富士康开发机器人和自动化的过程中,也经历过很多试验,通常是做了两三次改进才能做起来。他表示,富士康不是为了机器人而机器人,富士康注重的,是如何把制造过程优化,“让复杂的工作更省人力,把环境不好的(工作岗位)取代掉。”

这也是郭台铭的愿景,过去的富士康主要以机械手、机器人作为辅助,在他看来,未来的富士康,它们将从配角变为主角,出现在抛光、打磨、镭射打标、焊接、喷涂等多个危险、机械工种的作业岗位上。

据了解,在规划中,富士康现在的机器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机械手”,其智慧相当于3至6岁的人类,但在更长远的计划中,富士康对此设定了更高的目标——未来机器人的智慧将相当于18岁的人类。

替代工人在路上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招了。仓库搬运工每天要搬运200吨到250吨货,工资开到8000多元,都没有年轻人愿意做。”广东东莞的一家陶瓷厂的老板抱怨道。

几经思考,替代方案就是购买一些工业机器人以代替人工。尽管投资价格不菲,但他算了一笔账,在机器人投入使用之后,能够替代2200名工人的劳动。如果按一个工人每月工资2000元计算,工业机器人每年能够为这家陶瓷厂节省上千万元的人力成本,如此看来,这的确是笔划算的买卖。

此外,两年前珠三角地区就开始了“机器换人”的政府计划。投资金额达到上千亿,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东莞松山湖管委会提供给的一份文件中提到,目前松山湖的机器人已经初步形成集聚效应,既有像固高自动化、李群自动化、盈动高科这样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又有像凯宝机器人、博思电子这样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还有像拓荒牛自动化、成电精工这样的智能装备企业,产业链已日趋完善。而在今年,机器替代将会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位从富士康离职的制造主管曾经表示,在富士康主营的手机代工业务,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用人工。从成本方面考虑,根据型号、功能、复杂程度的不同,国产机器人的每台售价可高达六七十万元,低则十几万元。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分析,机器人的成本对于富士康来说算是很高的。“富士康2012年引入30万台机器人,至少需要投资300亿元;而3年100万台的计划,则至少需要投资1000亿元。”这对于近期饱受苹果订单困扰和制造业萎靡的富士康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此外,机器人要完全取代人工,目前在技术上也很难做到,现在的机器人技术在精细加工环节,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过渡中间环节,技术实施有所欠缺,规模化应用机器人,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

“一根灵活的手指技术研发都需要1年至2年。”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教授李泽湘指出,生产iPhone的机械臂必须像人的五根手指一样灵活。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灵活程度,还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有消息指出,目前富士康的机器人生产精度为0.05毫米,而苹果手机对生产精度的要求是0.02毫米。

在富士康看来,人才缺口依然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虽然已经跟39所大陆学校和4所台湾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但目前富士康机器人事业最需要的仍是大专学历水平的技术劳动力。

未来工厂

在全球的电子行业,至少有210万个工作岗位需要依赖机器人,而类似中国这样的低价电子装配重镇,将会需要更多的机器人,以保持它在世界工业版图中的地位。

为了应付汽车工业庞大的流水线,汽车厂商的车间里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但由于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属于“傻大笨粗”的自动化设备,精度低、位置控制相对简单,所以工业机器人在工作时必须与人类完全隔离。想象一下它们工作的场景会觉得自己仿佛穿越到了机器人的侏罗纪时代:汽车工厂的灰白色调中,数不清的机械手臂举着沉重的货物快速移动。它们高好几米,机械关节发出“嗞嗞”的轰鸣声。一圈半人高的黑色护栏将这些机器人紧密包围,与可能接近的人类远远隔开,这让它们看起来更像一群凶猛的巨兽。

“未来工厂”显然会得以进化。

郭台铭曾经表示要开创新的商业模式,把软件、硬件和无线网络整合在一起。在这个大背景下,富士康的机器人想做的不单单是“机器换人”,郭台铭想要发展品牌和商贸,譬如企图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服务型机器人。除了制造业以外,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连接让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发展空间变得更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