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一场不大吵大闹的转基因辩论

2014-12-12 08:47:00

 

来源:

2014年12月3日,辩论组织“智能平方”(IntelligenceSquared)在纽约举办了一场辩论,主题是我们是否应该支持转基因食品。这场辩论引发了很多关注,因为正反双方都是各自阵营里比较靠谱的人物,是正规选手之间的较量而非混乱骂战。Grist.org的评论是“终于有一场不大吵大闹的转基因辩论了”。

“智能平方”致力于对社会热门话题开展牛津式辩论——针对一个议题进行二对二辩论。辩论由三个环节组成,首先是每人七分钟陈述,然后是自由辩论和观众答疑,最后是每人两分钟总结。开始前观众先对这个议题投票,结束后再次投票,以改变观众意见最多的一方为胜者。

这次辩论的正方是2013年世界粮食奖得主、孟山都首席技术官罗伯特·弗莱里(RobertFraley),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基因组与生物技术研究员艾莉森·范·埃宁纳姆(AlisonVanEenennaam)。反方则是华盛顿州立大学可持续农业与自然资源中心教授查尔斯·本布鲁克(CharlesBenbrook),和科学政策咨询员、忧思科学家联盟前成员玛格丽特·梅隆(MargaretMellon)。

辩论过程可以在这里看到:《纽约转基因大辩论实录》。

辩论结果

主要论点

正方观点概括如下:

1.这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技术,能够解决粮食安全相关的种种问题,包括植物疾病和害虫,还可能进一步减少肥料使用、提高生产力、带来有益的环境影响。很多益处已经成为了现实。

2.通过增加免耕土地面积、减少杀虫剂使用,它对环境已经带来了直接的益处。

3.不需要把转基因和传统育种对立起来,转基因原本就是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完成的。

4.抗药性对于任何技术来说都是问题,包括传统的除草剂和杀虫剂。演化不会停步,不能因为抗生素会有抗药性就不再研发新的抗生素,转基因技术也是如此。

5.广泛的科学共识认为这项技术是安全的,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科学促进会、英国皇家学会等等诸多组织都持这一立场。二十年的广泛研究和经验没有发现任何一例对人或动物有任何危害的实例(对此反方也承认了)。

6.并没有可靠的理论认为这项技术会对人或者动物的健康带来任何新的未知危害。

反方观点概括如下:

1.转基因技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许多看起来很有前景的技术一直在研发中,但我们只看到了少数几个有用的产品,还没有出现什么产品改变整个农业面貌。

2.支持转基因的证据大多来自早期的成功,但抗药性的增加将会让这些好处无法长期维持。

3.使用这一技术带来了抗性杂草和害虫,而且增加了除草剂的使用量,也许会危害人类健康(虽然他们承认并没有数据支持)。

4.转基因的明星地位会让人们忽略传统育种在对抗各种问题中起到的巨大贡献。

5.这一技术的问题可能在现在的时间尺度下还不明显。

6.现有安全措施没有考虑到转基因技术快速的更新换代问题,批评家一直以来要求的安全措施很多也没有实现。

评论和反响

马克·霍夫纳格(MarkHoofnagle),马里兰大学住院医师,科学博客“否认主义”的博主:

总的来说我赞同观众的选择:反方并没有拿出十分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为何我们不该继续推进这一技术,也没有为理论上的危害提出任何可能的机理,只有语焉不详的“长时间尺度可能有害”。本布鲁克提出的观点——只看眼下成果、不看未来应用——尤其让我惊骇,这完全是卢德主义。

正如过去的讨论一样,我对转基因到底有没有导致农药使用减少而感到困惑。反方指出好的数据来自早期,现在好处已经减少,不过他们并没有拿出文献证明这一点。

纳撒尼尔·约翰逊(NathanaelJohnson),Grist.org食品专栏作者:

这个领域的辩论通常都不怎么样,到最后往往都变成了大声的自说自话。但这一场辩论相当不错,双方都在对方说对了的点上做出了让步,而不是迅速转移到其他的话题。

GMOFreeUSA,持反转基因立场的NGO:

孟山都贿赂梅隆和本布鲁克让他们放水了!为什么不提塞拉利尼的研究?大比分失败的唯一解释是他们拿了钱!

Screen-Shot-2014-12-04-at-8.54.45-AM-300x261.png

凯文·福塔(KevinM.Folta),佛罗里达大学园艺学教授:

梅隆没有弄清状况。她似乎认为欧洲是个神奇的地方,已经把农业问题全都解决了。但是当然了,他们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进口大量的粮食,因为他们并不能自给自足。本布鲁克最后两分钟总结用来讨论草甘膦,而不是讨论转基因技术,还一定要把杀虫剂和除草剂合起来考虑。转基因技术显然降低了杀虫剂使用,草甘膦除草剂虽然上升了但它的环境危害要小很多啊。

要是他们再办一次,下次反方是杰弗里·史密斯(JeffreySmith)和斯蒂芬妮·塞涅夫(StephanieSeneff)的话,那可就好看了!

对此的评论(署名EwanR):

梅隆和本布鲁克恐怕是反转基因阵营里最自洽的两个人了。所以辩论看起来像是重量级对轻量级,虽然谈不上竞技,至少还是同一项运动。要是换成史密斯和塞涅夫,那拳赛就成了重量级选手对一篮子猫。

编辑的话

转基因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其中有很多值得讨论的议题。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相关讨论很难获得成效,部分原因是辩论者会抱住一些违反基本事实的论点不放——比如“美国人不吃转基因”、“转基因玉米致癌”、“对虫子有害的东西怎么能吃”、“转基因完全不能增产”这样的论调。(关于这些言论的错误之处,请参见文后延伸阅读。)这让辩论无法在共同平台上进行。

但这次辩论是一场有价值的讨论,因为双方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纠缠这些业已确立的事实,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讨论转基因作为技术的整体价值和利弊权衡。虽然辩论的形式决定了陈述不可能无懈可击,但也足以让旁观者真的学到东西,而不是只看到情绪宣泄和人身攻击。这当然得益于辩论双方都经历过起码的科学训练,不至于犯一些基础性的谬误;但也与主持人的有效控场能力密不可分。掌握话题流向,能迅速判断出话题的转移,澄清模糊的表述,这些都需要主持人对讨论的相关话题十分熟悉。

辩论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主题是:如果不使用转基因生产系统,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生产系统来代替它们呢?有机农业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减产,而传统非转基因农业则需要毒性很高的农药。在中国这一问题尤其严重,以百草枯为代表的剧毒除草剂每年都有大量误服和使用时中毒的案例,相关的自杀和谋杀也十分常见;而草甘膦的毒性极低,美国环保署四级毒物分类法中仅列第三,仅有的几例致死记录都是在刻意超量口服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替代场景讨论的缺失,不但在转基因讨论中,在很多其他社会议题中也是常见现象。

最终的结果也十分有趣。虽然科学事实并非一人一票决定,但科学影响政策也需要通过正规的议政流程实现,因此考虑科学传播的效果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这场辩论中,有近一半的观众因为辩论而改变了看法,但大部分是此前的中间派。开场30%的反对派中,9%转为了支持;32%的支持派中2%转为了反对;但38%的未决定派中,22%转为支持、10%转为反对。这可能表明,改变业已形成的观点并不容易,仅从科学传播的效果而言,面向中间派也许是最好的策略。

我们期待着在中国看到同等水平辩论的一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