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食品、双汇齐遭业绩大考
雨润食品、双汇齐遭业绩大考
曾经的肉制品巨头雨润食品如今风光不再。8月25日,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雨润食品”,01068.HK)公布了2017年半年报,报告期内,雨润食品实现收益58.0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89.87亿港元减少了35.4%。
受猪周期的影响,今年3~6月的猪价重回2016年7月以来的下跌行情。6月末,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平均每公斤约14.02元,比去年年底价格下降约20%。猪肉价格的下降对肉制品企业雨润食品来说,有一定利好,但并没有减少因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无独有偶,作为国内另一肉制品生产企业的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双汇发展”,000895.SZ)2017年上半年业绩也遭遇业绩下滑的尴尬。实现营业收入不到240亿元,和去年同期255亿元相比,降幅约6%。
近年来,肉制品企业在产品结构方面的调整并无可圈可点之处,在线下超市甚至被归为需求不大但必须有的结构型商品。猪肉价格下行没能带动肉制品企业业绩的上升。肉制品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经营报》记者给雨润食品方面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前未回应。
主业不振
8月25日,雨润食品公布了2017年的半年报,2017年上半年营收58.0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89.87亿港元减少35.4%。
目前,雨润食品的业务重点是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然而,2017年上半年,雨润食品的重点业务销量下滑明显,冷鲜肉销售额为44.4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8.6%;低温肉制品的收益为9.3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6.3%。对于销售收入大幅减少的原因,雨润食品解释是因为生猪价格处在下跌趋势,为保持利润,企业在屠宰量的增长上作出了适当妥协,下调了上游业务的整体销售收入。报告期内,屠宰量约为255万头,比去年同期减少约25.4%。上游业务的整体销售收入比去年减少39.3%至48.18亿港元。
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雨润的核心问题是顶层设计的问题,公司战略和多元化发展无法落地执行,高管不稳定,营销战略缺失。消费升级后,消费者会对单一猪肉制品的依赖性降低,对牛羊肉、鹿肉、驴肉等高端肉制品的需求不断攀升。传统的肉制品企业如何去对接新生代中产阶层的需求,是肉制品企业需要不断探索的。
战略定位专家徐雄俊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雨润集团在房地产和金融方面的投资失利,影响了雨润食品板块,多元化发展并不成功。当下,雨润要懂得关停并转,将精力聚焦在主业肉制品上,并做精做强上下游业务。
目前,若干地方政府已向雨润集团等关联公司提出了索偿诉讼,加上71.50亿港元的未偿贷款,雨润不得不为了减省开支,下调工资及相关员工成本。截至2017年6月30日,雨润在内地和香港合共聘用员工约1.0万名,比2016年少了2000名。
肉制品行业低迷
“尽管中国肉类市场猪肉是主导,民众的消费习惯很难被改变,但是从近年的数据来看,牛羊肉的销量在增加。”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师马文峰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猪肉价格的下降,对下游的深加工肉制品销量影响没有上游大。马文峰告诉记者,深加工肉制品最大的成本是猪肉,但是实际上肉含量并不是很高,所以猪肉价格下行会让成本下降,但对末端产品的销售价格影响不太大。
值得注意的是,雨润食品2017年上半年的整体毛利率为6.3%,比2016年同期上升了2.3%。其中,上游冷鲜肉和冷冻肉的毛利率有所上升,下游整体毛利率在降低。不仅雨润食品如此,双汇发展2017年上半年的上游生鲜冻品的毛利率也在上升,下游低温肉制品和高温肉制品毛利率也同样出现了下滑。一向高毛利的深加工肉制品现如今毛利率下降。究其原因,一位商超的工作人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道,就火腿肠来说,产品没有创新的话,销量就不会好。这类肉制品是结构性商品,需求不大但超市必须有售。
除此之外,线下商超熟食区的肉制品对包括雨润食品在内的高温肉制品同样产生了冲击。另一位曾在商超工作过的工作人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相对于那些大品牌以及有包装的肉制品来说,熟食区肉制品没有包装费,也减少了很多工厂的加工检测流程,所以成本不是很高。总体来看,线下渠道,熟食区的肉制品对雨润食品这类高温肉制品确实造成了冲击。不过年轻群体还是会选择购买大品牌的肉制品,尤其是通过电商渠道购买。目前,除了双汇发展、雨润食品和金锣三大品牌市场占有率较高,很多后起之秀也表现抢眼,肉制品行业竞争依旧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