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非:故宫文创不光为赚钱
陈非:故宫文创不光为赚钱
本报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
“产品是一个载体,核心是文化。我们希望把文化传递出去,让它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11月5日中国经营报社举办的“2019(第十七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的“圆桌论坛·国潮再造与营销新玩法”环节上,谈及故宫文创产品初衷,故宫文创事业部项目科科长陈非这样说。
近几年,故宫口红、故宫火锅,故宫灯光秀的出现,让曾经高高在上的博物馆开始接地气,在收获众多赞誉声音之外,对故宫的质疑也纷至沓来。陈非对不同的声音作出了回应,并讲述了故宫如何由一个传统博物馆,通过文创再造,成为全民网红的过程。
国潮标杆 亲民路线
2018年12月,故宫发布故宫口红,上线四天销量突破10万,出现全民哄抢的盛景。在这一年中,故宫文创已经成为国潮经典案例。
尽管陈非强调,故宫文创做产品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但依然交出亮眼的成绩单。公开数据显示,故宫的文创产品销售额从2013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近10亿元,2017年营业额更达到了15亿元,据媒体估算,这一数字超过1500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营收水平。
正如陈非所言,故宫在文化品牌方面确实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故宫有180多万件的文物,包括不可移动的古建筑群,做文创产品可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
谈及这一点,陈非认为主要是受大环境影响。十八大把文化产业提到很高的高度,十九大强调文化自信,这也给了故宫发展文创产品的契机。
陈非说:“2013年,我们的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强调要做自己的产品。以前我们是没有标准的,就是很简单的模式,由外面的供应商提供一些我们觉得符合故宫风格的产品,然后去卖。”
2013年8月,北京故宫博物院首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走上亲民路线。“从那时候开始,我们逐步建立故宫文创产品的标准体系,也调整了相关人员的固有思路。”陈非回忆说。故宫文创所有的产品尽量往老百姓生活靠近,院里开会也出现新的声音。比如,有人建议别老做青铜器、书画这类体积大、价格昂贵的艺术品,观众不买账,大家开始形成共识。
双重身份 有赞有弹
2015年,国务院发布博物馆行业首部全国性法规《博物馆条例》,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
2015年以前,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组织不能从事商业经营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博物馆文创产业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之间产生了矛盾,故宫同样面临这样的矛盾。
“博物馆以前属于公益事业,故宫博物院的收支是全额财政,但又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我所在的文创事业部,是这两年采用的新名字,对外称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这是早在1952年就成立的,是故宫博物院里30多个部处之一。”陈非介绍说,“我们又是法人企业,是故宫唯一的全资企业,领导既是部门的主任,也是企业的法人。”
他表示,故宫的文创事业部具有“双重身份”, 做经营是合法合规的,但文创产品是一个载体,核心是文化,“这是我们做这事的初衷,我们的口号也叫‘把故宫文化带回家’。”
陈非也谈到故宫文创的困惑,“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外界极大的关注,有些产品不知道为什么就火了,有些也不知道为什么引起了争议。”他举了一个例子:
今年初,故宫文创在故宫北门设立神武服务区,神武门的西侧经营文创产品,还有故宫的咖啡,东侧是一个餐厅,原来叫故宫角楼餐厅,不久之后被“改名”为故宫火锅,并走红网络,这是连他们自己都未曾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