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转型面临的挑战
海尔转型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营网注】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家电企业并不甘于沦为旧经济形态的象征,它们开始觉醒,并纷纷以互联网思维开启战略转型。站在新时代的路口前,以海尔、TCL等为代表的家电老兵,相继进军智能家电领域。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尚有不小距离。本文来源于胡泳2015年1月8日在海尔互联网模式创新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
我们曾经知道,这个世界基本是一个原子的世界,但是,戴上比特眼镜看原子世界,就会意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东西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要移动的东西,不是原子而是比特,因为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多地处于一种失重的状态之下,交易和交换的东西是无形的,是信息、服务以及知识产权等。原子跟比特之间,存在一个永恒的矛盾,是变化缓慢的原子相对于飞速变化的比特的矛盾。
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泰尔(Peter Thiel)说:“我们想要会飞的车,但我们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也即我们得到了推特(Twitter)。因为原子世界的变化如此缓慢,所以用比特代替原子,或者用比特改变我们使用原子的方式,将成为创新丰厚的土壤。比如,汽车尽管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可以改变使用汽车的方式。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说,“原子是新的比特,而比特是新的原子。”这句话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创客运动造成的,将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应用到原子世界里,使得特定的硬件制造成为颠覆式创新的热点;另一方面,诚如马克?安迪森(Marc Andreessen)所言,软件终将鲸吞一切。特定的硬件设备可以被软件应用所取代,使得软件也成为颠覆式创新的热点。这两个趋势可称之为“原子的比特化”与“比特的原子化”。两个趋势同时出现以后,就会出现凯文?凯利(Kevin Kelly)所讲述的:“新经济的目标是一家公司接着一家公司,一个产业接着一个产业地摧毁工业经济中的一切。”
中国6亿在线消费者构成了一个“黑洞”,会对不同的产业产生吸附效应,会出现“一个一个产业的电商化”,我们把它称之为“互联网+”;距离黑洞越近,在线化程度越高。比如,目前最受影响的可能是广告业、通信和媒体出版,现在已经在影响的有物流、零售、交通、餐饮、旅游、教育、医疗,未来会延伸到批发和产业集群、制造业、金融、房地产、能源。海尔目前还在制造业,但由于它生产很多的信息产品,因此海尔正受波及。“黑洞”本身最主要的特征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海尔须让生意跑在数据上。
具体到家电业来说,《2014中国家电企业互联网转型报告》指出,中国拥有6.32亿互联网用户,这催生了充满活力的科技行业、繁荣的社交网络和世界上最大的电子零售(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市场。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消费端,各个重要行业都没有跨越向线上转型的早期阶段。事实上,大约一半的中国中小企业才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采购、销售和营销等活动。这意味着最激烈的变化还没有到来,也意味着我们会迎来一个更加剧烈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会遇到转型问题。转型的根本,在于企业面临两种变化:市场结构变化和来自技术的变化。为应对这两种变化,需要展开一系列管理、市场营销和投资的转变。根据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on Christensen)的分析,这个转型可看作是已定型的大公司(incumbent)跟新进入公司(entrant)的市场对垒。前者因为企业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资源分配过程,很难把充分的能量和人力集中在那些小的市场上,即便按逻辑它们有一天会成为大市场,而且它还会被用户牵住,只能够成功地执行延续性创新,却不能处理好突破性创新。而新进入的公司,由于财务激励不同,对产品更加聚焦在用户的使用而不是功能上,更关注突破性创新,导致这两类公司的技术S曲线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突破性创新的范围内,新公司几乎会永远取得胜利,而老公司则在延续性创新当中保持领先。
因此,我觉得海尔面临诸多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开发杀手应用。它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转型第二个层面是组织转型。主流公司不是在所有的突破性创新当中都无所作为的。有一种情形可以取得成功:在内部建立了新的、独立的、围绕突破性业务的自治组织。这一个自治组织可以自由分配资源,以便在破坏性的新市场当中获胜。对于海尔这样的大公司而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一个紧耦合企业变成一个松耦合企业?紧耦合意味着各个组成部分较多的相互依赖性,需要较多的协调活动,所有的工作都在公司内部完成,而松耦合则意味着有很多独立的实体或者个体,相互依赖度较少,有更多的分享,很多的东西可以外包。我把这个从紧耦合到松耦合的过程称为“去耦合”。在我看来,21世纪的组织,需要把权力和功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分布型,使组织可塑性非常强,同时又具有持久性。组织的“去耦合”是海尔面临的第二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