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企“战成都”再度升级 航线国内外冷热不均
航企“战成都”再度升级 航线国内外冷热不均
随着中国航空业“新常态”的到来,以往一线城市的热门航线出现了增速放缓的态势,但部分二线城市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西南市场就是其中翘楚。
继云南祥鹏航空公司、深圳航空过去半年分别在成都成立分公司后,《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多方获悉,南方航空也在积极筹备成都市场的分公司,预期于2015年年中获批。若成功获批,成都市场基地航空公司的数量将被推高至8家,成为中西部市场当之无愧的龙头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分公司对机队及航空资源有着更高的掌控度,取得分公司资质,就意味着航空公司可以享有航线、航班始发的优先权益,这才是诸多航空公司看重的资源。
不仅仅是内资航空公司觊觎成都,在成都双流机场荷兰航空、英国航空、卡塔尔航空也纷纷开通了国际市场,试图蚕食中国的西南市场。但记者了解到,与一线城市不同,西南市场有着特殊的景气周期和消费习惯,以至于一些航空公司在这个市场“赔本赚吆喝”,其战略意义大于实际经营利益。
扎堆成都
成都市场的航空潜力已经被证明,以至于除了北上广三地,成都有“航空第四城”的称谓。2014年其旅客吞吐量达到3750万人次,在国内机场排名第五。
航空公司对于成都市场的青睐也一直在升温,2月10日深航四川分公司在成都正式成立,至此成都机场的基地航空公司已经达到了7家。
一直以来,西南市场是四川航空的大本营和主战场,但国航系的力量始终不可小觑。早在2008年国航的战略规划就显示,国航拟将北京建立成复合枢纽,上海建立为国际门户,成都建立为区域枢纽。
被国航控股的深圳航空在成都成立分公司后,无疑将进一步增强国航在西南市场的实力。一家来自于某国有航空公司成都分公司的高层告诉记者,市场普遍认为国航在成都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35%,位于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四川航空,接近30%。
“从战略版图上来看,夺成都者夺‘西南’,这是健全国内网络的重要布局。”上述高层称,再加上西部地方政府对于航空业的支持和补贴力度都较大,成都市场在货运及客运方面又极具发展潜力,让众多航空公司一拥而上。其中国航是最早发力的航企,在2009年推出了北京-成都的空中快线,一举打破了市场平衡,也从此占据了成都市场的最大份额。
争抢资源
记者了解到,分公司的筹建并不容易,海南航空就曾经申请过成都分公司的筹建,但至今没有获批。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0年伊春空难之后,民航局一度收紧了新航空公司及分公司的筹建,直到2013年下半年才有所松动。据悉,航空公司筹建分公司需要民航局的审批和严格的资质。比如根据《民航局关于航空公司设立分公司的管理意见》,航空公司需要具有三年以上的运营经验、一定的机队规模等条件,才有资质建立分公司。
尽管审批严苛,但航空公司的筹建热情并没有受到影响。记者了解到,南方航空筹建成都分公司的获批也已经上报到民航局西南管理局,预期2015年年中有望获批。
“分公司对机队及航空资源有着更高的掌控度,取得分公司资质,就意味着航空公司可以享有航线、航班始发的优先权益,这才是诸多航空公司看重的资源。”一位在航空业浸淫多年的分析人士称。
与内资航空类似,外资航空对于成都市场也赋予了极高的热情,荷兰航空、英国航空以及卡塔尔航空都先后布局了成都市场。
国航也于近日开通了成都-斯里兰卡航线,公开资料显示,仅2015年成都机场都预期新开6条国际航线。
前景难料
随着中国民航业整体增速的放缓,“新常态”被首次提出,表面上看来,随着公务消费的抑制以及经济前景的不明朗,中国航空公司依赖国内市场所享受的红利时代正在逐渐远去。
但成都市场似乎蕴含着无穷潜力。就货运而言,随着加工制造企业的搬迁,成都机场在2014年投入了3.89亿元进行航空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并推行了货运奖励政策,让其货运量出现大幅上涨,预期未来3~5年实现航空货运年均增长12%~15%的目标。这个速度已经远远高于国内货运市场的平均增速。
在客运方面,成都新机场的规划让诸多航空公司看到了曙光,按照其设计目标,可以满足2025年机场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飞机起降量32万架次的目标,这无疑为航企的进入提供了硬件保障。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航企都在这个市场掘金成功。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场的国际航线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以四川航空为例,其成都-墨尔本航线刚开航时的客座率一度只有50%左右,现在才逐渐上升为70%,尚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
外资航空亦是如此。一位欧洲航空公司中国区负责人曾经告诉记者,西南市场的国际航线并不如预期那么好。“与一线城市不同,西南市场的季节性很明显,二三月份飞机的客座率很低,以至于很多航空公司都会亏损。”
不过他表示,一些西部城市为了吸引航空公司会提出现金补贴的政策,该欧洲航空公司每个航班可以取得40万元人民币的现金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亦缓解了它的经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