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Uber复制滴滴就能转危为安?

2021-08-07 23:24:49

 

来源:互联网

Uber复制滴滴就能转危为安?

【中国经营网注】Uber进军中国之后,一直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市场份额方面一直被滴滴压制。近期Uber“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已经被滴滴证实可行的方法是否可以扭转Uber的被动局面呢?本文来自百度百家。

Uber进军中国之后,一直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市场份额方面一直被滴滴压制。作为世界网络约车领域的先驱者,Uber在中国基本丧失了创新动力,正在不断复制滴滴模式,颇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味道:与钉钉合作,本质是滴滴企业合作的翻版,而最近柳甄亦表示要重推“人民优步+”,以继续复制滴滴的顺风车模式。

那么问题就来了,用已经被滴滴证实可行的方法是否可以扭转Uber的被动局面呢?

互联网公司比拼的不是复制力而是创新力

坦白讲,Uber初创确实是共享经济的代表,但Uber进入中国面临中国庞大的消费人群,在经营过程中屡屡失分,与政府关系、消费者的体验、甚至是专车司机关系等诸多方面尽皆失分。

Uber中国虽一手好牌但昏招频出,丧失了专车发展的最佳时机。Uber如今丢掉了自己最初最重要的“创新”标签,转而完全拷贝同行的所有经营策略。而互联网行业是个比拼商业模式和创新力的战场,尤其在专车这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行业,创新力应该评价一家企业的唯一标准。对外Uber已经丢掉了公众的品牌的认可度,对内团队丧失创新力,只低头复制对手,不再仰望天空。对一家丢掉创新力的公司我们还能抱什么希望呢?

以单产品对阵集团军

我们再看对手滴滴,由出租叫车业务起家,已经延伸为聚合:专车、出租、顺风车、拼车、滴滴巴士等多种出行工具的一站式叫车平台,滴滴打车改名为“滴滴出行”也已经表面其野心不再仅仅是在专车领域,而是整个出行市场。滴滴多种出行工具也是以矩阵形式占据市场的绝对主动权。

放到手机应用场景中,大家以有车为第一需求,专车、快车、出租车都没有,还可以选择顺风车看看运气。身边的朋友,年初是Uber的粉丝,但现在都成了滴滴的忠实用户,因为着急出门的时候,有车最重要。

第三方调查公司易观提供数据,滴滴专车第三季度市场份额为83.2%,对Uber已经处于压倒性优势。

Uber方面其实在用但产品线与一个集团军作战,理应以创新手段突出整体实力以争夺市场,但如今看来,Uber仍是以“裱糊匠”手法以提高某以单品实力,其筹码是极为有限的。

Uber强化单产品线,充其量是增加企业某一领域的优势,但在对手的产品矩阵面前仍然不堪一击,原因很简单:用户需要的是叫车应答率,单产品如何与产品线合作?

其实在市场竞争面前,Uber应该做的是反思自己经营思路,仔细想想用户为何对平台总不认可,司机层面为何总也没有动力,解决好以上症结才有逆袭的可能,而如今我们只看Uber在拷贝模式,自身问题却根本未有解决,如何能有效果?

专车行业竞争期已过

当一个在竞争期时,且双方市场份额相差不大时,拷贝一家产品是有可能凭借资本以及营销能力实现大幅增长的,但很遗憾,专车行业的竞争期早已过去,市场格局已经基本稳定,行业内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波动。

自滴滴与快的合并后一直占据市场八成份额,行业大佬长期稳居第一除了用户的认可以外,亦有资本、政府以及从业者的通力配合,滴滴在上海也是拿到了首个专车执照。

如前文所讲,滴滴已经从单一出租叫车服务延伸至综合出行平台,且市场份额也在稳步攀升。专车行业的第一阵营、第二阵营已经基本稳定,如果没有意外是不会有“屌丝逆袭”现象发生的。

如今专车行业正处于竞争之后的修正阶段,滴滴推快车拼车以满足在不增加车辆前提下的用户需求,滴滴也正在用资金和用户和体量优势逐步修补既有模式的一些漏洞,如曾多有舆论指责专车侵占公众“路权”的问题,如果快车拼车取得理想效果,该指责自然可消。

Uber今日状态特别像专车兴起之初的滴滴,以各种手段来刺激用户和刺激的积极性,提高产品打开率。但事实上,市场格局已定,领跑者已经开始通过“微创新”完善商业模式,落后者以复制来超越的梦想怎能成功?

当看到标榜创新的Uber在中国落到今日天地是有点难过的,也能想象Uber内部有创新力的员工如何纠结复制。但商业就是商业,败局已定,靠复制只能加速其衰落。

Uber醒醒吧,不要活在海市蜃楼的梦里。另外,问问使用Uber的人们,你在坐Uber’的时候,除了觉得便宜,还有别的理由吗?

(编辑:赵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